目錄
導論 最奇特的瘟疫 肥胖症二十四號病患除了體重外,還有許多異於常人的地方。他的青春期發育還未完成,一根鬍子也沒有,除了頭髮外幾乎完全沒有陰毛或其他體毛
第一章 誤解肥胖的道德批判 一九三○年代,當時醫生普遍認為飲食過量而肥胖是行為偏差,並非生理問題,因此肥胖者要為自己的處境負責,當然,醫生會給予忠告和鼓勵,但擺脫肥胖還是完全取決於個人
第二章 吃,不是因為餓 假如每次嬰兒一哭,母親就把奶瓶塞給他,不論孩子是飢餓,還是疲倦、孤單,或尿布髒了,那麼這孩子長大後,可能無法分辨飢餓和其他情緒壓力有何差異
第三章 只有百分之五的人能維持減肥成果 肥胖人士常說即使他們吃得比瘦子朋友少,還是會變胖,至少極度肥胖的人是這樣沒錯;減重後他們必須攝取比一般人還低的熱量,否則體重會開始回升
第四章 「超胖」鼠和「糖尿」鼠 當正常鼠和肥胖的「糖尿」鼠動手術身體相連在一起後,透過相通的血液,正常鼠接收到胖同伴體內所發出的「飽足訊號」,於是就吃不下東西,並以為自己太胖
第五章 尋找「超胖」基因 大部份肥胖者對瘦體素有抵抗力,一般人若血中瘦體素濃度相當於肥胖者的平均值,食慾會極度不振,進食量變少,體重也會快速下降,肥胖者便不會如此
第六章 西方文明讓人肥 文明對肥胖的影響有時比個人意志力更強大。二百年前的皮馬人不會遇到患有糖尿病的母親,讓他們出生前就因母體血糖過高而變胖;二百年前的皮馬人不管多嘴饞,都吃不到脂肪含量百分之四十的飲食
第七章 社會壓力有助減肥 若消除對肥胖的歧視,很有可能帶來預期外的不良後果。社會愈不樂見肥胖,民眾會愈努力避免肥胖,而發胖的人也就愈少,因為研究顯示,社經階層低的肥胖男女,比社經階層高的更多
第八章 減肥藥丸和副作用 若說減重藥物的歷史給了我們什麼教訓,那就是以藥物哄騙身體減輕重量必定會招來風險。歷史一再重演,起初以為安全有效的藥物,最後總是會受到濫用或帶來預期之外的後果
第九章 行為治療減重法 要求病人想像正要享用最心愛的食物時,立刻聯想到進食後所造成不愉快的事,將恐懼和零嘴聯想在一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