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羅秋怡心理師對不同的霸凌行為,提出解決之道外,在在強調一件非常重要的現實:不是未滿18歲,就可以不必負任何法律刑責,不是發生事情,加害者父母兩手一攤,表示他也無能為力就沒事了。這不是一本在說霸凌的故事書,羅秋怡在在提醒面對霸凌該如何求救?加害人與其父母的法律責任無可逃避,及如何保護孩子能避免被霸凌。
根據教育部2010年的調查指出:國中生曾遭霸凌的比率為2%,若以95萬名國中生來計算,應該有一兩萬人,但以往教育部每年校安通報卻只有幾十件。可見大部分的人是以「息事寧人」、「寬容以待」任由霸凌發展,最後可能致使一些無辜受害者,犧牲了安全的基本人權。或者更嚴重的,會使旁觀者目睹暴力,在攻擊環境中學習模仿,假以時日,極可能從被害者、旁觀者,進身為加害者,使得生命受威脅的不安全感,呈倍數增加。
霸凌雖然是校園事件,但這類青少年離開校園進入社會之後,有五分之二的人卻以不同方式犯罪!如果,今天不面對霸凌,它將來就是家庭問題,就是社會問題;如果,父母或老師輕率應付校園霸凌,或一味掩蓋,不深入找出問題所在,尋找有效處理方法,這種種兒少心理困擾,恐怕要繼續影響年輕人,繼續傷害家庭,不會因為孩子畢業就消失了。
霸凌導致的身心傷害常是長遠的,然而許多受害者、校園的學生、學校老師,或社會人士對霸凌的認知都還有待提升,這些都意味著,不論是學生、家長或老師們,還需要更多的相關知識及心理支持,幫助這群孩子們走出困境。
本書特色
少年法庭雖然會給校園霸凌加害者自新的機會,但不表示可以輕鬆逍遙法外;並非未年滿18歲,想當然耳的可以推卸刑責,包括這些加害者的監護人也一樣!
父母親怎麼發現孩子被霸凌的異狀?被霸凌孩子的可疑行為徵兆有哪些?參與霸凌孩子的可疑行為徵兆會如何?
全書作者羅秋怡以真實案例改寫,校園中荒謬、暴力的霸凌遠超出想像,受虐者、施暴者、息事寧人的校方、求救無門的孩子、慌張失措的家長,該怎麼面對問題?孩自的人生才起步,要怎麼走出這如影隨形,一輩子都難以抹滅的傷害?
霸凌行為對霸凌者與受害者,都產生了負面影響,嚴重霸凌者成年後犯罪率是一般人的4倍以上;長期受霸凌者,成人後有高比率憂鬱、缺乏自信以及暴力衝突傾向。在網路發達的今天,虛擬世界的霸凌更讓人心驚膽戰!隨著科技通訊的發達,現在的校園霸凌甚至可從學校生活延伸到下課後的私人時間,加害者可以用手機、網路等方式,24小時持續施暴。
最早在12歲之前發生的早期攻擊行為,家長坐視不管,或因忙於生計、或因父母婚姻破滅、家庭結構崩解;家庭成員有吸毒犯罪等前科;失當行為沒被當下處理,致使攻擊行為繼續惡化,隨之來到了青春期。當孩子失去家庭持續的滋養保護,很容易靠向不良同儕,成群結黨,壯大聲勢,衍生成系統性的社會犯罪問題;數據調查證實:霸凌小時候不處理,長大更糟糕。
大部分的人以為霸凌的加害者很強,其實他們心理有塊脆弱的區域,必須藉由欺負他人,才能讓自己看起來是強大的。兒童與青少年在發展階段,需要明確的行為因果連結,來瞭解自己的行為會造成哪些後果,自己後來還得付出什麼代價。
發現孩子言行有異常的徵兆,父母請注意自己追問的態度:當被霸凌事件發生時,不要把自己比孩子更無助的心情,加諸在孩子身上。再激動都請先冷靜與通報,包括報警或求助於少年警察隊。沈著下來面對,不難發現有許多協助的資源就在身邊。
作者簡介
羅秋怡
現任:台南上善心理治療所院長
台南地方法院、犯罪被害人保護協會、家庭暴力暨性侵害防治中心特約心理師、高雄市學生輔導諮商中心督導
資歷:美國賓州大學兒童心理發展碩士∕馬偕醫院精神科臨床心理師 /台北市及台南市社會局強制親職教育講師∕政大及輔大心理系研究所臨床心理實習督導 /台南大學諮商輔導系及幼兒教育系兼任講師∕南台科技大學幼保系、嘉南藥理科技大學社工系講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