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懸崖上的花園:太平洋戰爭時期上海文學場域(1942-1945)
|
|
Garden on the Cliff: the Shanghai Literature Field under Japanese Occupation, 1942-1945 |
|
|
|
|
|
|
|
|
ISBN |
9789860376319 |
定价 |
NT500 |
售价 |
RM78.10 |
作者 |
楊佳嫻
|
出版社 |
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
出版日期 |
2013-08-30 |
装订 |
平裝. 單色印刷. 600 页. 21. |
库存量 |
海外库存 下单时可选择“空运”或“海运”(空运和海运需独立下单)。空运费每本书/CD是RM16.00。 空运需时8-11个工作天,海运需时约30个工作天。 (以上预计时间不包括出版社调货的时间以及尚未出版的预购商品) |
|
有现货时通知我 |
|
放入下次购买清单 |
|
|
|
|
|
|
|
|
|
|
|
|
|
|
|
|
1942-1945年間的上海文壇,日本占領時期、汪精衛政府治下的「淪陷區」,一處懸崖上的花園。
新世代文藝少女對文學祖師奶奶及其所屬時代的追索;自二戰後期之上海至戰後臺北,楊佳嫻探問張愛玲及其文學舞臺的學術研究之作。
以法國社會學家布迪厄之「場域」、「資本」、「習癖」等概念,將此一時期的上海文學界視為一動態場域,展開整全且深刻的考察。
在讀者心目中擁有明星般地位、深刻浸染了臺灣戰後寫作者的張愛玲,幾乎已經成為舊上海的代名詞。但是,她成名的上海,是什麼時代的上海?她崛起的文壇,又是什麼樣的文壇?哪些作家和她一起活動?她那些膾炙人口的小說與散文,又是發表在什麼樣的文學雜誌上?
張愛玲是1940年代太平洋戰爭時期上海文壇最重要的作家。當時上海籠罩在戰爭的陰影中,租界逐漸取消,受汪精衛政府管轄,而背後又存在著日本的力量。生死存亡之際,忠奸難辨之時,在時代的懸崖邊上,上海文人們做出了怎樣的選擇?在文學寫作與文壇活動上,是否也折射了他們困窘的狀態?而年輕的張愛玲,對此又有何回應?那些比她年長、成名更早的寫作者,或者與她同時期崛起的青年寫作者,情形又是如何?世代、性別、文類,是否都有影響?
本書鎖定太平洋戰爭發動後,1942-1945年間的上海文壇,運用布迪厄(P.Bourdieu)的文化場域說(cultural field),針對當時當地發行的文學期刊,從中探索刊物風格走向與文人群體之活動情況,以及重要作家作品,進而勾勒文學場域的運作。
★☆★華文與臺灣文學研究領域備受矚目新生代學者,詩人楊佳嫻博士學位論文
☆★☆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臺灣文學研究所梅家玲教授指導
作者簡介
楊佳嫻
1978年生,臺灣高雄人。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現為國立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助理教授。著有詩集《屏息的文明》、《你的聲音充滿時間》、《少女維特》,散文集《海風野火花》、《雲和》、《瑪德蓮》,編有《臺灣成長小說選》、《青春無敵早點詩》(與鯨向海合編)、《靈魂的領地:國民散文讀本》(與凌性傑合編)。 |
|
|
|
|
|
|
|
|
|
|
|
|
|
|
目錄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 第二節 研究目的 第三節 研究範圍 第四節 前人研究評述 一、資料編纂、回憶錄及其他 二、1949年以前的論著 三、1949年以後的論著 第五節 研究方法 一、以文學期刊為核心 二、以「文化場域」(cultural field)觀為思考基礎 第六節 預期貢獻 一、勾勒40年代前半葉上海文學場域 二、昭顯女作家在此一時空下的表現 三、嘗試補充場域觀念在中國現代文學的應用 四、闡明上海現代性如何傳播到戰後臺灣文壇
第二章 日人占領下的上海文化環境 第一節 日汪政府在占領區的文化統制方針 一、新秩序 二、報刊書籍出版之統制 三、思想運動之倡發 四、協力大東亞的文化團體與會議 第二節 作家的出走與文學場域的分化 一、作家出走及其影響 二、文學場域的分化 第三節 出版事業、言說環境與文人群體 一、出版事業的變化 二、言說環境的新狀態 三、文人群體的形成 四、美學位置的變化 五、文學統制之成果
第三章 改變位置──第二線作家與新作家 第一節 亂世微言──《古今》與散文寫作 一、戰爭裡的懷舊,淪落中的抒情 二、舊人另起新爐灶:《古今》的作者組成及其特殊性 三、魯迅或周作人?──三十年代散文的兩種路線 四、另一種現實:周作人與《古今》的散文風格 第二節 守住現代派的位置:路易士與《詩領土》 一、火種從哪裡來? 二、太平洋戰爭時期以前路易士的文學活動 三、《詩領土》與日本占領下的上海文壇 四、路易士詩作中的時空意識 第三節 烽火裡的閨秀:青年女作家與通俗刊物 一、女性新人之崛起 二、「閨秀文學」之變化及特質 三、「閨秀文學」及其反面 四、「閨秀文學」與通俗刊物:以《萬象》為例
第四章 戰爭下的女性寫作 第一節 女性的戰爭處境 第二節 女性主導的刊物(一):《女聲》 一、《女聲》的特色 二、關露作品及其文學觀、女性觀 三、節約與增產:戰時統制下的家務 第三節 女性主導的刊物(二):《天地》 一、《天地》與《古今》 二、《天地》與女性寫作 三、《天地》談家庭問題:以「生育特輯」為例 第四節 (不)出走:張愛玲、蘇青及其作品 一、謀生也謀愛:女作家、女編輯 二、務實的女性觀點 三、戰爭裡的尋常與生死 第五節 女性編輯、女作家與文學生態
第五章 從戰時上海到戰後臺灣 第一節 雙聲:胡蘭成與張愛玲 一、文學場域內的胡蘭成 二、太平洋戰爭時期胡蘭成散文的「張愛玲化」 三、胡蘭成、張愛玲與臺灣女作家──以蕭麗紅為例 第二節 傳遞「現代派」火種:紀弦
第六章 結論∕餘論 第一節 研究結果 一、戰爭影響文學文化生態 二、三種女性寫作力量 三、散文清談風與新詩現代派的延續 四、作家的自我宣傳與自我定位 五、文人群體以期刊為核心 六、戰時上海與戰後臺灣文壇的聯繫 第二節 研究檢討與展望 一、補充小報材料 二、補充檔案材料 三、與日本占領下的北京做比較 四、理論的補充 五、與傳統的對話
參考書目 論文附錄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