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斯坦堡的一天零一夜
拖著笨重行李踽踽獨行於伊斯坦堡大城街頭,春分時節,氣溫仍低得嚇人,縱使已經早晨六點,天才微微亮,又濃又重的白霧壓得我不自覺縮起身子,加快腳步。
港口邊的小販聚在一塊抽菸聊天,偶爾對著行色匆匆的路人叫賣幾聲,態度既熱情又冷漠,燦爛的大笑可能蘊藏著我不了解也不願了解的算計,一如這座城市初給我的印象,即便是看見了我的東方面孔而特意拔尖的叫喊中,仍然分不清那一聲聲「□□□□□」、「□□□□□」到底是戲謔或親切。
岸上的氣氛讓我不安,我只好選擇跳上渡船,希望博斯普魯斯海峽能提供一點指引,傳授一如她兩千年前開始,將古希臘人的「拜占庭」、羅馬人的「新羅馬」、君士坦丁的城市(Constantinopolis)斷然地切割成歐亞兩種截然不同的世界,卻又緊緊讓這座世界唯一的城市因而更密不可分,那麼細心巧妙安排的智慧。
然而博斯普魯斯海峽只願以海鷗低沉粗啞的叫聲,和不時濺上甲板的冰冷海水回應,就連遠方跨越海峽的博斯普魯斯大橋,亦默默無語,只有橋上往來不息的急促車流提醒了我,旅行尚在繼續。
古蹟之都,眾城之神
拿破崙曾說:「如果世界是一個國家,它的首都一定會是伊斯坦堡」。
穿梭在毫無歲月痕跡的石板小巷間,我幾乎要以為自己已踏入百年前的這座古城,那時,她名叫君士坦丁堡。在歷史的洪流中,她是多元文化兼容並蓄的成果。從巴爾幹半島到東地中海,遠至高加索山與中東,都曾臣服於她的裙襬下,為她癡狂,為她傾倒,為她改變命運的道路,她是兼顧沉靜優雅與神秘性感於一身的眾城之神。
我忽然察覺自己的愚蠢,在伊斯坦堡,阿拉與上帝的眷顧之地,不安的情緒完全是多餘。
即使到了今日,橫跨歐亞兩洲的伊斯坦堡絕非僅靠著賣弄地理位置製造噱頭,伊斯坦堡最迷人之處,就在晃悠與疾走之間,從石板路到電車軌道,從皇宮到咖啡座,歷史與現代完美融合於相同風景之中,而你卻一點不會感到彆扭。與古蹟共存,早已是伊斯坦堡人習以為常的生活哲學。
革命之聲響徹心臟
與古蹟共存。初來乍到的旅客或許會單純認為這不過是個觀光味十足的悅耳口號,徒具表面形式。如果你也做此感想,請來趟塔克辛廣場(Taksim Saqure)。
塔克辛廣場今日被認為是伊斯坦堡的心臟,是古城裡結合文化流行與政治流血的標竿之地。初次來到這裡是「土耳其之春」尚未發生的四月下旬,廣場四周充斥著服飾名牌、高檔飯店與土式潮男?女,青春的氣息逼得我腳步也不自覺輕盈起來。
然而高聳於廣場中央的國父凱末爾(Mustafa Kemal Atat?rk),依舊冷靜領著群臣低頭俯視他的子民,憂愁面容彷彿早已嗅到了經濟高速發展下必然帶來的迷惘與不安。在輕軌電車一聲聲清亮的鈴鐺聲中,在總理艾爾多安(Recep Tayyip Erdogan)一次次不合理的保守政策與貪污腐敗中,革命的炊煙早已從廣場對面的獨立街(Istiklal Caddesi)、從對現況不滿的年輕人之間,悄然升起……。
五月底,我從電視上得知抗議發生,不禁暗暗猜想,塔克辛廣場做為土耳其之春的爆發地點,是否是阿拉與凱末爾協力下的玄妙安排,而在獨立街發起抗議,更證明與古蹟一同面對時代的改變,也絕非土耳其人的空泛口號。
本書特色
這是一本關於夢想與挫敗、絕望與勇氣的革命通訊。每一期介紹一個主題城市、國際創意人,與台灣具有美學思維的人共同討論文化、知識以及趨勢的紮實讀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