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中文版序 針對性侵害加害者的治療工作
第一章 青少年施虐者的心理治療 在青少年時期,當成年的人格建立之際,可能是打破虐待循環模式的好機會。然而,因為照料系統對這些個案缺乏樂觀,這個時機經常錯失了。我們的目標是找出有助於改變的要素,同時也要清楚使年輕人持續受虐或施虐的因素有哪些。
第二章 系統脈絡中的心理治療 將精神分析式心理治療整合入有系統的脈絡中,既有優點,也會帶來問題:如何使年輕個案在治療中保有隱私感及安全感。有這樣的感受,個案才會吐露私密且痛苦的心情,不用擔心進一步出醜或受到羞辱。將對話外化的系統概念,使心理治療脫離了錯誤機密性的約束,進而使年輕人得以為自己的虐待人生創造一套新的敘事。
第三章 青少年受虐與施虐者心理治療的一般性主題 曾經施虐的青少年常成為漏網之魚,未獲得任何的治療;而因為複雜的情緒跟心理問題,實際轉介的青少年可能不適合比較結構化的方案,有時行為問題也會導致安置困難。然而,此一特別取向的優點,在於它對全人需求的適應性。此外,精神分析治療的彈性,可提供青少年多元的情緒困難所需的聯合療法。
第四章 個別治療與員工團體動力的交錯 居住治療和心理治療的整合,有賴於員工團體能以集體治療團隊的具體形式來行動的意願和能力,各個角色需要有所區隔。員工團體需要充分的結構化,其間的溝通夠自由到包含所有衝突。只有這樣,這些年輕的受虐/虐待者才能獲得所需要的涵容與理解。
第五章 以反常的戀童癖方式解決青少年期衝突:D先生的案例 治療青少年早閉型統合案例時,重點在於個體化的分離是否可以重新來過。對D先生來說,重新來過意味著忍痛告別自己以戀童癖為象徵的理想化童年。我們發現他跳過青春期發展,保存了亂倫幻想,並將之重建成異常行為。治療使他得以重訪這幼年世界。最後有一點十分有趣,就是他唯有在治療結束之後,才能發展出成熟的性關係。
第六章 霸凌、教育,以及心理治療的角色 治療師的殊榮在於領會到:攻擊行為和惡霸本身的恐懼有關,就如同受害者的恐懼一樣。如此一來,心理治療師或許可以在一般場域,還有特定案例之中,促進對於暴力意涵的了解;攻擊行為可做多種解釋,可能同時傳達了自我實現和自我毀滅。
第七章 手足亂倫:神祕∕隱藏的禁忌 與成人性虐待加害者一同工作,顯示出性慾如何變成死亡的工具。使用性來否認分離和保持性虐待的控制,源起於虐待人的家庭,即便最終帶來家庭的失散、社會排擠和疏離。心理動力觀點指出全能幻想和自戀的程度衍生了性慾-虐待的傾向;加害者的人格損傷和受害者被虐待所受的影響一樣多。
第八章 司法團體心理治療的位階 團體會談如同一個含義不斷變化的萬花筒,有時可能會感到混亂,尤其是那些缺乏治療團體經驗的人;但同時,也刺激所有相關者去提問,去探索意義,以產生變化。個體藉此重溫自身的創傷,因而改寫自己的故事,或重新解釋它。作為社會的一個縮影,團體提供一個機會讓成員去發現新的社會責任意識,而且是在被呵護的情境下。
第九章 針對曾虐待孩童之男性的團體治療工作 團體當中可能存在著一些健康的因子,一種「健康的團體標準」。因此,相較於只能靠本身資源的治療師來說,成員們能夠更容易投入健康的療癒過程,以對抗強大的施虐者∕被虐者二元系統。一個團體治療師必須具備平衡的能力,至少在他自己心裡,能平衡團體成員尋求所需協助的渴望,以及他們精神病理中具破壞性的部分。
第十章 在受害者中尋找施虐者 本章內容同時涵蓋形成團體歷程的事件,以及作者回溯想法的記述,重點集中在反移情。成人司法團體步調較緩,常被悲慘的困境釘住。對已在防衛機轉達到某種穩定的成人而言, 儘管花了許多功夫,改變始終是比較有威脅性的。如果移情是性倒錯動力,被帶進治療的工具,那麼反移情提供了這些力量該去的方向。
第十一章 關於治療戀童患者的倫理問題 將「倫理態度」發展成「超越自戀考量,並真正領悟他人的能力」,或者是心理治療的近期目標:幫助個案辨識及連結到其他的現實。戀童癖患者需要的是,幫助他發展自我了解及他與社會的關聯,增加自身情感的流暢等等,這些期待值將讓他知道其他人的存在,如同他自己,換句話說,他會明白孩子不應該是遭到虐待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