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過了快樂圓滿的一生,我這麼對自己說:我放手了,繩子很牢固......換你們接手了,換你們接續人生的挑戰,帶著微笑,帶著愛人的心!」
一百歲的前夕,以馬內利修女在教會養老院接受兩位作家記者的訪談,透過問答的方式為自己一世紀的人生做註解,賜予人們恩賜生活的靈光與啟迪。
帶著慣有的機伶與坦率,以馬內利修女回顧黛綠年華少不經世的瘋狂歲月,愛俏、愛時髦的青春期,愛參加派對也愛望彌撒;也透露許多內心懸念的記憶:父親遭海浪滅頂、母親帶著她們赴倫敦躲避德軍肆虐,最後也不忘揭露如何走入神的世界,終身奉獻耶穌,且慶幸做了這個選擇,也被選擇。
此外,從個人私密走向群體關懷,以馬內利修女也毫不避諱地談論了許多與神職志向禁忌的話題,如伴侶、婚姻、性慾、母職等議題,以平實的口吻,探討當今世界物質過剩、人心不足的現象。然而,無論世界局勢如何惡化,弱勢族裔如何遭受蹂躪,她始終堅定樂觀的態度——只要你願意去愛。
以馬內利修女的觀點也許不同於一般評論家引經據典、深入剖析,但是她的所說乃奠基於她的行動。坐而言的知識份子已經太多了,我們需要起而行的行動關懷者,以馬內利修女用行動述說。
她可以歡喜離去,因為她的杯已滿,死亡只是一種溢出。 她雖然高壽如此,她那顆被愛填滿的心卻一點都不見老。 她的睿智話語如荒漠甘泉般汩汩而出,讓人看了不僅歡喜。 這位睿智老者,在她百歲前夕,把她自己當成了禮物,送給了我們!──南方朔
作者簡介
以馬內利修女(Sceur Emmanuelle, 1908-2008)
本名瑪德蓮.桑崗(Madeleine Cinquin),1908年11月16日出生於布魯塞爾。父親是法國人,母親比利時人。1931,她在錫安聖母院教會(La congregation de Notre-Dame-de-Sion)發願成為修女,取名「以馬內利」(希伯來語:神與我們同在),是法國最受敬重的女性宗教領袖。
以馬內利修女出生於優渥的比利時家庭,卻花了一生的時間服務窮人,跟不公義的世界對抗。1932年,她赴土耳其和突尼西亞傳授文學。1963年獲得索邦大學文學學士學位。1963年到1971年間,任教亞歷山大,與埃及結下不解之緣。1971年起,她實現畢生的願望:進入埃及貧民窟,終日與拾荒窮人、垃圾、家畜為伍,協助在貧民窟建設學校、診所、養老院。個性剛烈的她,精力旺盛,渾身散發出迷人神采。她雖是天主教修女,卻也推崇回教、佛教及其他宗教強調的人性、互愛精神。7、80歲的她,隨時會忘情地跳到海裡和孩子們一起游泳;看到機上一群到東南亞嫖妓的歐洲觀光客,會說出想把飛機炸掉的話;在開羅地方政府政治跳票後,立即跑到瑞士緊急募款,以為貧民窟設立診所(若三天內籌不到足夠的錢,打算帶頭去搶銀行);她甚至建議主教,偶爾要讓修士們到巴黎橋下過夜,才可體會無家可歸者的世界......。
1993年,上級強迫85歲高齡的以馬內利修女「退休」回到法國,但她仍舊精力旺盛四處奔走,除了經常受邀在歐洲各地舉行講座,分享在世界各地工作的親身經驗及世界觀之外,她也負責聯繫和協調於九○年代成立的「以馬內利修女之友協會」(比利時、巴黎和瑞士都有分部),繼續支持在埃及的貧民窟,以及,包括蘇丹、黎巴嫩、菲律賓在內,遍佈世界二十多國的救助與建設工作,更積極協助法國地區的未婚媽媽與流浪漢。
2008年10月19日深夜,以馬內利修女在法國南部卡利昂(Callian)的教會養老院,睡夢中安詳過世,享年99歲。
著有《Une vie avec les pauvres》、《Yallah, en avant les jeunes》、《Un pauvre a crie, le Seigneur l'ecoute》、《Les Mots du Rosaire》、《Chiffonniere avec les chiffonniers》、《Sceur Emmanuelle : Confessions d'une religieuse》、《365 Meditations de Sceur Emmanuelle》等。與他人合著之中文版有《貧窮的富裕》、《活著,為了什麼》。
譯者簡介
林德祐
巴黎第七大學文學暨文獻學博士、文化大學法國文學研究所碩士,現任淡江大學法文系暨研究所兼任助理教授。專長:法文語法與結構、中法文翻譯、小說批評理論。興趣 : 閱讀、寫作、翻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