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前言 學習孔學必須注意的幾個問題 002
一、文化的內容和作用 018 (一)什麼是文化 019 (二)文化體現了民族的特性 022 (三)中國文化的地位 025
二、中西文化的差異 028 (一)中國傳統文化的分類 029 (二)中國文化源自上古孔子學說才是正統 031 (三)中西文化的四項重大差異 034
三、讀孔學經典的體會 043 (一)用心 043 (二)對經典理解上的三個層次 044 (三)知行合一,誠為核心 044
四、禮的本、質、指導思想和作用 045 (一)狹義與廣義的禮 045 (二)禮的起源與作用──制禮以立義 047 (三)禮的等級觀念 048 (四)禮的指導思想──仁 049 (五)禮之本 050 (六)禮的精神實質 053 (七)對禮的誤解 063 (八)禮的作用 065 (九)什麼是禮 070
五、道、德、仁、禮之間的關係 072 (一)仁義禮的關係 072 (二)孔子理論為何是以「仁」為核心 074 (三)游於藝 075 (四)道、德、仁、禮的關係 077 (五)禮──亂之源也是治之始 081 (六)孝悌社會道德之基石 082
六、法律與道德的關係 084 (一)法律與道德的關係 084 (二)孔子的「德主刑輔」思想 086 (三)德治與人治 089 (四)法制與法治的區別和聯繫 091 (五)所謂善法、惡法產生的原因 093
七、修身與誠意 095
八、君子與小人的差別所在 099 (一)關於君子的論述 099 (二)關於君子與小人的論述 108 (三)君子與小人的分水嶺──用心 110 (四)孔子對修身的要求 113 (五)孔子四項重要的行為原則 116
九、對傳統文化部分名言、概念的解讀 118 (一)慎終追遠 118 (二)直與仁和父子互隱 121 (三)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123 (四)關於「知和而和」 124 (五)孔孟原儒的君臣、父子觀 126 (六)解讀「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131 (七)解讀「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132 (八)義是綱,利是目 133 (九)無為而治 136 (十)富與貴 137 (十一)「均」是什麼意思 139 (十二)為政與為國的不同 142
十、中國文化中最重要的一個字──正 145 (一)怎樣才算是正 145 (二)中正仁義經禮而起規範作用 148 (三)禮如何能讓人從善遠惡,近正遠邪 150
十一、孔子思想的至德要道──孝 155 (一)《孝經》開宗明義章第一 155 (二)孝行與禮的統一 157 (三)聖人以孝治天下 159
十二、孔子的社會取向之管窺 162 (一)示民以正,導民向善 162 (二)忠恕 168 (三)惡至吾止 174 (四)孔子的社會願景 175
十三、孔子的法治思想 182 (一)西漢初的法治變革 182 (二)《春秋》為何可為法典 183 (三)孔子的治世思想 190 (四)孔子為何反對鑄刑鼎 196
十四、儒墨兩家的差異所在 202 (一)墨子其人 203 (二)墨子的主要思想觀點簡介 203 (三)墨家對義的獨特理解派生出「義利合一」、「義政一體」和「義總於天」的結論 205
十五、儒法兩家的法律思想對比 221 (一)儒家對法的認識與運用 222 (二)管仲其人 223 (三)慎到其人 229 (四)商鞅其人 230 (五)韓非其人 237 (六)李斯其人 247 小 結 247
十六、儒墨法三家的對比 250 (一)儒家為什麼不需要簡化社會問題 250 (二)墨家和法家為什麼要去簡化社會問題 251
十七、儒家思想品質的概念 254 (一)文、行、忠、信 254 (二)恭、寬、信、敏、惠 258 (三)中國文化的素質教育─仁、義、禮、孝、弟(悌)、知、信、忠、恕、直、勇、節、溫、良、謙、恭、儉、讓、寬、敏、惠 260
十八、恥—人類的最後底線 283
十九、後記 28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