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範疇與方法 5 一、研究範疇 5 二、研究方法 15
第二章 僧史記載僧人引用《易》語之考察 31
第一節佛教初傳中土及本文引用佛門僧史 31 一、佛教初傳中土之概述 31 二、本章引用佛門僧史概說 35
第二節佛門僧人與《易》相涉的幾種主要模式 41 一、引《易》語以證儒佛皆談因果報應者 42 二、引《易》語作為禪門話頭 51 三、引《易》語以為其日常用語行文 59 四、引《易經》用語作為自己名字者 62 五、僧人善《易經》卜筮之法者 65
第三節其他佛門僧人善《易》之記載 69 一、僧人史傳關於僧人善《易》之記載 70 二、引陰陽五行占卜吉凶語為禪門話頭 78
第四節 小結 84
第三章 蕅益智旭佛經著作《易》佛會通考 89
第一節蕅益智旭的生平與主要觀念 90 一、由儒入釋,以釋說儒 90 二、不昧本心,三教皆同;論至究竟,佛仍最高 96 三、世孝非真,悟同體法性,世孝與出世孝為一 111 四、兼通諸宗,不囿為天台子孫 132 五、終歸念佛求生淨土 138 六、以戒治禪,心統諸宗 148
第二節蕅益智旭佛經著作引《易》考 155 一、《楞嚴經玄義》 157 二、《楞嚴經文句》 161 三、《占察善惡業報經玄義》 166 四、《占察善惡業報經義疏》 167 五、《遺教經解》 168 六、《四十二章經解》 169 七、《梵網經合註》 170 八、《菩薩戒本箋要》 172 九、《重治毗尼事義集要》 173 十、《沙彌十戒威儀錄要》 175 十一、《在家律要廣集》 176 十二、《讚禮地藏菩薩懺願儀》 177
第三節小結 177 一、以《易經》個別名辭與佛理會通者 178 二、以《易經》五行、八卦與佛理會通者 180 三、論世出世占卜法 181
第四章 蕅益智旭日常雜著《易》佛會通考 185
第一節會通不一不二、界界互具之旨 186 一、引「乾知大始,坤作成物」會通之 194 二、以卦爻變化與十界十如會通 196 三、引「天地之大德曰生」會通之 197 四、引「乾剛坤柔」會通之 199 五、引「範圍天地,曲成萬物」、「神?方而《易》?體」、 「不可為典要,唯變所適」會通之 201 六、引「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會通之 208 七、引「謙尊而光,卑而不可踰」會通之 212 八、以乾、復、剝三卦變化會通之 213 九、引「洗心,退藏於密」、「乾坤其《易》之蘊邪」會通之 216 十、引「介于石,不終日」會通之 220 十一、引《易經》八卦表四大而會通之 223 十二、引「大《易》略思辯,益以寬居」會通之 226 十三、引「寂然不動,感而遂通」會通之 228 十四、引損、益二卦與「通乎晝夜之道而知」會通之 229 十五、引《易經》「變易、不易」之義而會通之 231
第二節引《易》語會通因果報應者 232 一、引「先天而天弗違,後天而奉天時」會通之 232 二、引「積善餘慶,積不善餘殃」會通之 233 三、引「憂悔吝者存乎介,震?咎者存乎悔」會通之 237
第三節引《易》語或抒己懷,或喻他人者 239 一、引「天地閉,賢人隱」嘆佛法之不振 239 二、引「遯世?悶,確不可拔」謂佛法存乎固守 240 三、引「兼山艮」、「夕惕乾」贊頓謝塵緣,肩負佛法 241 四、引「居德則忌」、「果行育德」、「履霜堅冰」贊佛教之戒 與貴 242 五、引「損,德之修;益,德之裕」喻病為隨緣消業之良藥 243 六、引「百姓用而不知」喻大徹大悟人,始可與談念佛三昧 244 七、引「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喻緣生無性 245 八、引「剝必復,否必泰」勸人動心忍性 246 九、引中孚、夬、履與「麗澤、豐蔀」喻交友之道 249 十、引「謙尊而光,卑而不可踰」贊新伊法師壽 249
第四節其他 250 一、引孔子五十學《易》事 250 二、引紫柏贊《易》之事 251 三、引坤卦德性以贊《華嚴經》 252
第五節 小結 253
第五章 《周易禪解》基本觀念與方法論 263
第一節談《周易禪解》前的幾個問題 263 一、歷史中曾出現的僧人解《易》之作 264 二、心學《易》影響的迷思 268 三、兩部與佛教相關的非僧人《易》作 275
第二節《周易禪解》的版本、成書過程與動機 280 一、《周易禪解》的版本 281 二、《周易禪解》的成書動機與過程 284
第三節 《周易禪解》援佛解《易》觀 293 一、一念心為《周易禪解》的中心觀 293 二、《周易禪解》主要援用之佛教義理 307 三、《周易禪解》所呈現的幾個主要《易》學觀 313
第四節 《周易禪解》以佛解《易》方法論 328 一、陰表「定、止、修」,陽為「慧、觀、性」 328 二、方法論的實踐說明 333 三、《周易禪解》餘論 364
第五節 小結 369
第六章 《周易禪解》寫作形式、語言模式分析 373
第一節 《周易禪解》的寫作形式 373 一、《周易禪解》的基本形式 373 二、《周易禪解》詮解《易經》的三種模式 382
第二節《周易禪解》注《易》的語言模式 395 一、卦辭以「約世道」、「約佛法(化)」、「約觀心」注之者 395 二、卦辭以「觀心」釋之,再於全卦最後統論六爻 434 三、全卦在以世法疏釋後,再幾全以「佛法釋」釋之 437 四、全卦僅卦辭以「佛法釋」釋之,其餘無「佛法釋」者 450 五、全卦似無佛教相關字眼,然實仍引佛學概念釋之者 459 六、以佛法釋而無可歸類者 474 七、全卦皆未以佛教教義釋之者 485
第三節 小結 490
第七章 結論 497 一、僧人會通《易》佛自魏晉開始便不曾中斷 501 二、佛門《易》自有其內在發展理路,未必遠承心學《易》 503 三、蕅益智旭繼承前人之說並全面性大量引用《易》語 505 四、《周易禪解》雖有天台特色,卻不應忽視其兼融世出世間 學的全貌 509 五、《周易禪解》建立起佛門《易》的方法論及語言模式,達 到僧人會通《易》佛的巔峰 510 參考書目 5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