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一、不要老是嚇唬孩子 父母的威信能展現到什麼程度,能發揮多少作用,當然有其限制。重要的是,什麼時候該表現威信,做父母的要能分辨得出來。不能要求孩子事事隨自己的擺佈和慣性,尤其是孩子逐漸長大,接近青少年的階段。父母如果一味控制正努力要建立自我感的青少年,無疑是自找苦吃,親子間
二、不要懷疑,孩子永遠需要你 家庭的內聚力對於每位家庭成員都是極為重要的,特別是對孩子的安全感、幸福感來說更是如此。那麼應該如何培養和維持呢?其實,很多時候,家人之間靠著每天聊聊天、問問彼此的狀況,表示一下關懷,這些小小的舉動建立起的情感力量,能在生活出現危機或壓力時,產生抗壓的效果。
三、世界仍是光明的,而非地獄 身邊的圈子就是一個小小的世界,不可避免的是我們會受到其他人的傷害。不管是對孩子還是大人都一樣,這一點無庸置疑。而更糟的狀況是,很多人過度放大社會的陰暗面,總是特別強調負面事件,以至於將世界描繪得比事實更可怕。 四、注意孩子隨著年齡的變化 孩子剛剛懂事甚至於剛出生時就跟周圍的世界做溝通。隨著年齡的增加,孩子的個人閱歷和知識儲備也在不斷增加,他們對人事的反應也會有所不同。父母難免感嘆:「他們長得太快!」但這句話同時反映出:「孩子變得太快!」 五、不要漠視孩子的學習心理 「興趣是最好的教師」,這在孩子的學習過程中發揮重要的作用。孩子學習主要靠內在的驅動力,內因——也就是興趣和目的。對於孩子來說,就是首先要讓他們覺得,學英語很好玩、很有趣,用英語交流是有用的。只有當他們不斷地被學習中的樂趣和成功所吸引時,才能堅持學下去,才能學得更好。
六、管教孩子也要有套標準 減少甚至避免衝突的重要措施是,明確地讓孩子知道你的要求是什麼。這一點聽起來好像很簡單,但是卻常被父母所忽略,他們經常理所當然地以為自己做到這點。孩子需要規矩,也需要父母以一致性的態度執行規定。就像哈洛威博士在其書中所說的,如果父母不能提供一項一致的規則,孩子自己會弄出一套標準。
七、有一種愛叫放手 管教的藝術就在於:愛他,就是關心他、扶持他和照顧他;愛他,就是不過分關心,不過分扶持,不過分照顧;愛他,就是幫助他獨立,訓練其自主能力。照顧孩子是一門藝術,多一分是溺愛,少一分是頑劣;寬一分是放縱,緊一分則壓抑。拿捏的藝術全在父母的方寸之間,稍不留神就步入歧途。
八、暗示的作用—身教重於言教 父母要知道暗示的主要目的是讓孩子能夠自覺地進步。同時,這種暗示方法的時效非常重要,不要不經意地錯過時機。另外,若要加強與孩子間的親密關係,心靈的感覺非常重要,而這種心與心的連接點,就是這些親切的鼓勵。 九、不要過分遷就孩子 父母不敢嚴格要求子女,聽任孩子。這個閘門一開,洪水就全部滾滾而下。今天可以讓步,孩子明天在新的事件上又可以要求你做新的讓步。此時,父母即使想堅持,想再嚴格點也更加困難。
十、不要漠視孩子憤怒的情緒 面對不同階段的孩子,父母所面臨的挑戰也不同。對年幼的孩子,我們需要做的可能只是協助其辨識,以及適當地表達憤怒。所謂「適當」,通常意味的是以口語或其他象徵性、不會引起後遺症的表達法。對象如果是青少年,做法通常需要更實際;要設定規則和限制,監督執行,避免陷入沒有止境的唇槍舌戰,並且避免嘮叨不休。 十一、管束是因為愛,處罰只是手段 有些父母則是從小在受虐的環境長大,於是用同樣的模式對待其孩子,因為除此之外,他們不知道其他更好的管教方式。不管是哪些原因,過度懲罰都是不健康的,無法有效地管教孩子,更不更不是好的教育方式。
十二、別讓孩子忙碌於家和補習班之間 現在的父母逼孩子成長得太快。對其寄予的期望太高,給他們的東西太多,在他們的能力能夠消化前,丟給他們太多學習的素材。難免會產生這樣的結果,孩子面臨極大的壓力,不知該如何處理、如何消化。這些孩子沒有能夠像以前的孩子那麼幸運,他們沒有機會依照自然的定律,依照其步調自由成長。
十三、父母是孩子模仿的第一對象 孩子在幼年時期,最初是從他們跟父母以及其他主要照顧者的關係中,獲取看待世界的價值觀和其他複雜的應對方式。孩子不是靠直接教導的方式,告訴他們什麼該學,什麼該做,以此學到價值觀的。他們只是受到父母的耳濡目染而不自覺地形成那些認知。 十四、和孩子建立良好的溝通和相知關係 孩子們總是不斷地想離開父母,但同時又很矛盾。他們渴望長大,但又想維持幼時的樣子。他們想要出去獨自闖蕩,卻又想繼續得到家人的庇護。此時,無法瞭解孩子內心世界的父母,就會被淘汰。
十五、讓孩子感受到我們對他們的重視:彼此平等 儘管孩子是家庭的核心,但是這並不意味孩子在家裡享有與大人平等的權利。孩子在家中的地位很奇特:有時他是家庭的主宰,家裡的成員都要圍著他轉,整個家庭會盡最大努力滿足其需求;而有時他卻又是微不足道的:大人無情地否定他的要求,又將自己的要求強加在他身上——不管他是否願意,甚至連解釋的權利都沒有
十六、正視孩子的問題 明智的父母看待自己的孩子,分析其優缺點時,視他們為一般的正常人,有優點也有缺點,有成功之處也有失敗之處,時時有問題要解決,並非事事都擅長。孩子有問題並不代表他們是「異類」!正好相反,去體驗生活中的問題才是正常。健康的態度是開放而坦然去面對這些問題,並盡可能有效地解決它們。
十七、讚美不是培養自尊的唯一方法 現在有很多家庭,甚至在社會上,存在著這樣的盲點,就是對於自尊,多半強調在認知和信念上建立,就像我們上述所討論的部分。父母和老師不斷讚美孩子,說其有多聰明、多有天分、多麼獨特等等;我們鼓勵老師和父母用此方式來幫助孩子建立自尊,但這不是培養自尊的好方法,如果讚美過頭,還會引發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