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购商品
书目分类
特别推荐
叔本華(Schopenhauer,1788–1860)是早在十九世紀上半葉就融會貫通東西文化的人物。他在哲學家當中有許多地方與眾不同。幾乎所有其他的哲學家從某種意義上講都是樂觀主義者,而他卻是個悲觀主義者。他不像康德和黑格爾那樣是十足學院界的人,然而也不完全處在學院傳統以外。 他厭惡基督教,喜歡印度的宗教,印度教和佛教他都愛好。他是一個有廣泛修養的人,對藝術和對倫理學同樣有興趣。他異乎尋常地沒有國家主義精神;他熟悉英國法國的作家就如同熟悉本國的作家一樣。 他的感召力向來總是少在專門哲學家方面,而是在那些尋求一種自己信得過的哲學的藝術家與文人方面。強調「意志」是十九世紀和二十世紀許多哲學的特徵,這是由他開始的。而他承認他的哲學有三個來源,即康德、柏拉圖和優婆尼沙曇(奧義書)。 才氣橫溢的悲觀哲學家,叔本華的筆鋒辛辣,思想過人。在他的許多著作中,總是以平易近人的隨筆方式描述存在的空虛、論生活的意志、關於宗教的對話、論哲學與智慧、論心理、論宗教、論作品與寫作、雜論等等,完全是一般人認為平易有趣,但又蘊藏意味深遠的寓意,而其中所思考的問題,正是環繞在我們身旁日常可以遇見的。 在這本書中,叔本華所談到的「處世智慧」,只是這個詞語的一般含義,用意就是說我們應該怎樣來安排自己的生活,讓我們獲得最大的幸福和快樂,找到生命意義的存在價值。 有關探索這方面的藝術理論,可以稱之為「幸福學」或「幸福論」,因為它指導我們怎樣才能擁有一個幸福的人生。這樣的人生,如果完全從客觀的角度來看,或者說經過我們周密細緻的思考之後,可以認定絕對是勝過「無此一生」。 篇篇充滿智慧與雋語的文字,句句都能打動人心,值得我們深深思考人生的真諦,為自己找到真正的幸福與生命價值。
人生的旅行
人生好比一趟旅程,沿途所見的景像會跟第一次不同,當再靠近些時,又有了變化,這就好比真實的人生。我們的願望也一樣,我們經常在找些別的東西;一些比我們所尋求的更好的東西,而事實上,我們所要尋找的,往往不在我們著手的那一條路上,而在另一邊。當我們沒有找到期望中的喜悅,卻獲得了經驗和世故——那是一種真實而永恆的幸福,而不是僅為短暫的幻想。
人生的選擇
我們所處的世界是怎樣的模樣,主要取決於我們以什麼方式來看待它,所以不同的人看到不同的世界:有人認為它荒蕪,有人覺得豐富而充滿趣味。 我們竭盡所能可以做到的,就是盡力發揮個人才能在事業上,在能力範圍內,極力避免其他的干擾,因此得好好選擇最適合我們發展的職位、行業和生活型態。
作者簡介
叔本華(Schopenhauer,1788–1860)
是早在十九世紀上半葉就融會貫通東西文化的人物。他在哲學家當中有許多地方與眾不同。幾乎所有其他的哲學家從某種意義上講都是樂觀主義者,而他卻是個悲觀主義者。才氣橫溢的悲觀哲學家,叔本華的筆鋒辛辣,思想過人。在他的許多著作中,總是以平易近人的隨筆方式描述存在的空虛、論生活的意志、關於宗教的對話、論哲學與智慧、論心理、論宗教、論作品與寫作、雜論等等,完全是一般人認為平易有趣,但又蘊藏意味深遠的寓意,而其中所思考的問題,正是環繞在我們身旁日常可以遇見的。
客服公告
热门活动
订阅电子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