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卷一「童年」:每個人的內心,都住著一個小孩。圓睜睜的雙眼,看見了恐懼?悲傷?還是孤獨?抑或笑靨如花、紅通通的臉龐,散發的都是幸福?童年開始,各自的人生。
童年不一定幸福,就像人生不一定幸福一樣。童年的樂園意識,大概是我們自己建構出來的居多,無論那是仙境還是夢境?都與現實有段距離。童年的美感,依靠的是時空與心理的距離,或許大部分人沈醉在童年無憂無慮的甜蜜時,也都忘了童年與人生的任何階段一樣,亦多是苦樂相參。於是多啦A夢成為許多孩童共同的夢,大部分小孩雖然都不希望自己是大雄,但卻又渴望自己身旁有個多啦A夢,幫助自己面對這個世界。
本卷所選文章,皆是作家們珍藏在內心的寶貝童年,不一定全然快樂、不一定全然悲苦;而是一個令人讀起五味雜陳的難忘記憶,什麼都有,畢竟這是人生的必經之路。
卷二「父親」:粗壯的手臂,撐起一片天。父親的力道,或然,重擊我的人生。父親厚實的臂膀,也可以羽翼著我青澀的春天。
每個父親都有一雙強壯的手,為每個家庭撐起一片天。只是相較於母親對子女細膩的心思,叨叨絮絮地將情絲纏繞;父親雖也伴著子女成長,但卻是默默地刻下情感的痕跡。於是,子女都知道父親的手,厚實、強壯,能夠為我們遮風避雨,卻不顯甜蜜。因為遮雨棚的溫暖,總是需要外面狂風暴雨才得以透顯,如果陽光普照,有時我們或許還會覺得遮雨那雙手,讓我們很難看清天空的遼闊。
於是,子女們開始懂得珍惜父親的感情,這才知道,原來兒時的英雄也是個普通人,父親的強壯形象,不過是為了子女能安心成長而已。在本卷選錄的文章,就是作家們用平凡真實的感情,與讀者分享他們人生中的父親、祖父(爸爸的父親)、外祖父(媽媽的父親)對他們生命的影響。
卷三「母親」:燃燒青春的女子,祈願自己的光,照耀子嗣,無怨無悔。
母性,或許是一種生物本能,但在我們的文化傳統中,母親卻常常為子女、家庭付出更多。為了丈夫、為了孩子,為了家庭,她將大部分的精力、時間都投注於家庭,付出了一生,成就的卻是別人。清純嬌弱的紅顏女子,就這樣心甘情願地燃燒青春,無論所嫁良人是否值得仰望、託付終身,一旦成為人母,便祈願自己的光亮可永遠照耀子嗣,庇護子女一生。母親,看似柔弱,其實卻是最堅毅不拔的強人。本卷裡的每一位母親,都是作家們心中的驕傲,再華麗的文字也無法百分之百傳達她們對孩子無盡的愛,希望讀者能一細細感念這溫暖人心的親情之翼。
卷四「家鄉」:遠去、歸來,都需要那停泊的岸。歡喜、哭泣,都可以筆繪出人生的仰靠站。
「家」是我們最開始的地方,提供我們成長的養分,有我們最原始的記憶,但一旦離開了它,它便成為我們念茲在茲的「鄉」了。都市文化的遷徙,人心也越來越淡薄,曾經屬於我們的淳樸鄉土似乎漸漸在消亡,那個可愛樸實的鄉土到哪裡去了呢?鄉土已不再是實質意義上的鄉土,而是心靈上的鄉土,只存在我們的夢裡或記憶裡。
本卷所選的篇章,通常都是藉由某樣故鄉的物品勾起對故鄉的回憶,從家訓、燈、路、秋、洗衣石到淡水的紅毛城,因為對故鄉的思念,這些小東西有了實質的意義,或是說有了這些東西,思念才能化為具體,並且永誌不忘。
卷五「家國」:以相近血緣、相同的語言、共同的歷史記憶,作為我們想像的起點,認同這個屬於我們共同的政治空間。
全世界都會四時更替,各地山川也有相似的景致,但客居異鄉的遊子,卻因少了那份「歸屬感」,即便對著情境相仿景物,感受也與家鄉不同。就算在異鄉居住了數十年,完全融入了當地生活的僑胞,也不免因為自身與周遭的居民膚色髮色迥然相異,而體會到自己畢竟是異鄉客居的旅人。
本卷所選的篇章,從作客異鄉的遊子,他們從中秋月、秋雨表現對家國的懷念;接著是文人對於文化中不可磨滅的血緣關係做出最深刻的感悟;最後是知識份子道盡對於自身文化的觀感,也許有苛責,但不乏有激勵的意味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