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朱嘯秋先生是文壇優異前輩,此書《銹劍集》為其近日摘選舊日佳文作品輯印成書,內容第一部份為其於一九八八年前後在《國際日報》發表的精彩社論,第二部份為與其早年主持《文壇》月刊有關之隨筆,最後的附錄收錄其雜誌封面製作和木刻作品選集。今以本書朱先生語重心長的〈前言〉,藉以自述此書,如下全文: 這本書,從書名看,就知道是舊作品的彙集;舊作品會有歷史的反省,也會激發新意識。 民國七十三年七月,在香港由丁伯駪先生介紹,認識了美國洛杉磯中文版《國際日報》的董事長陳韜先生。相談之下,原來是福州同鄉。《國際日報》在港,剛成立一個分社,不做業務,祇編輯報紙的部分版面。當時祇有七、八位工作人員。每日編輯大陸和港、澳、台的新聞兩版;打字,貼版之後,於下午四、五點鐘傳真洛杉磯總社,在總社印刷,次日早晨和總社及其他分社的版面一起出版,因為時差關係,正好是當天的,一共十六大張。 那天中午,陳董請吃午餐,他要我到他那兒幫忙。人家說︰「三分親,強別人」,因為是鄉親,我答應試試看。臨別,我說︰「明天早上來」。他才告訴我,你是這個辦事處的主任。 第二天上班之後,慢慢的發現,他是一位非常細心的人,從怎麼拿剪刀,用漿糊,到計算行間距離,都非常仔細的教我,以後大概覺得我可以勝任,第三天一早,他告訴我,他要到總社去了,香港分社要我多照顧。 香港用的人,以後慢慢的增加了,打字機和所有應用的器材,很捨得花錢。高雄、台北和總社的工作,逐漸轉移到香港,報紙每日編輯達十三大張。我每天要先看小樣和大樣,還要和兩個助編,編輯兩大版和兩半版的四個副刊。 到了七十七年中,陳董到港,要我每週為報紙寫一篇千字左右的社論,以台、港、澳、大陸問題為範圍,因為社論要經過社論委員會議通過,所以要提前一天傳真洛城審查,留洛城打字上第一版,出版後的報紙,並沒寄香港,我的社論沒留底稿,我託朋友代為剪寄,可是一直到我離開報社兩年多,才接到我寫的八十幾篇社論,我沒時間細讀,直到最近要編這本書,先全部把它發去打字,到校對了,才發現很多內容很生疏,因為當初寫好的時候,祇粗看一遍,不可能熟記,有的語彙都生疏,只好一次,兩次,三次的剔除,留下三分之一。 我自己知道,文章不是好文章,但是論點應該還正確的。中共過去的作風,和「六四」之後,改變了不少,這是可喜的。像趙紫陽死了,這個總書記,是為反專制而被犧牲、被屈死的,其結果,正如我們所為他設想的,他替中共挺過一個劫運,渡過一個難關。今天雖沒有為他平反,將來,等那些該死的人都伸腿了,他也就翻身了。中共會在歷史上給他安排位置的。 至於台灣的社會問題、政治情況,是越來越等而下之,今天,某人,把中國國民黨給搞得一塌糊塗,他不承認自己無能,說是故意把國民黨拖垮,要讓它毀掉,他要另外搞一個台灣。現在不再提什麼四小龍之幾了,今天,要拼豪宅、拼購買力,鬥闊綽、鬥巧取、鬥豪奪,拼賭毒,搞得社會燒殺、淫亂,大賊小盜多如牛毛,大騙小騙無所不在,使老百姓心神耗弱,憂鬱煩燥,工作無心,治家無力,還能談什麼社會進步,安居樂業!?有人當了十二年總統不搞台獨,現在退休了,才在那裡胡搞,你說公道嗎? 本書最後的附錄,實在是拖了一條可笑的尾巴,但是,這是給可敬的朋友,一點敬意、懷念和感恩,尤其幾位已故去的好友,他們往生時,我都不在台灣,是很遺憾的。至於過去我編的那些刊物好壞,實在和十幾年前,就已經不能相比,和今天的出版物更是天壤之別,今天的可是進步太多了!看了都覺得慚愧。(中華民國九十四年三月)
作者簡介
朱嘯秋 原籍安徽歙縣,民國十二年生於福建福州,福建學院畢業。 十六歲於福建《大成日報》發表第一篇作品,獨幕劇本〈悟〉,以後經常在閩、贛各大報刊發表作品,民國三十年起於福建《南方日報》副刊,每周約刊出〈老朱隨筆〉四篇,達四年。先後出版《老朱隨筆》、《繁花集》、《嘯秋木刻集》、《西望集》(木刻)、《戰士的話》(連環畫)和初中美術教科書全套。 曾任中國文藝協會值年常務理事(理事長),中華民國版畫學會常務理事兼總幹事,中華民國青溪新文藝學會常務理事,《文壇》月刊發行人兼社長,電影沙龍月刊發行人兼社長,中國電影製片廠廠長等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