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從都市文化的角度細讀「海派小說」,深入探討了西方唯美頹廢主義思潮和馬克思主義頹廢觀及新興的電影藝術海派小說在主題、形象、意象及小說范式上所產生的巨大影響,並在都市化、現代化過程中出現的知識分子世俗化的背景下,通過文本分析,細致辨析了海派文人獨特的文學觀、人性觀,揭示出海派小說所滲透的日常生活意識和都市市民的哲學的精神傾向,具體顯現出海派小說的現代性的特徵。本書對海派小說進行文化解讀和闡釋,從海派小說重構都市文化的景觀,從都市文化透視海派小說對人生與人性的重塑。 《海派小說論》是作者李今在北大三年攻讀博士學位的學術結晶。自80年代以來,海派小說已成為現代文學研究界的一個持續發燒的學術熱點,繼嚴家炎先生關於新感覺派小說的開創性研究之後,李歐梵先生、吳福輝先生並有不凡的建樹,在他們三位的身後更是尾隨著眾多的追隨者,每年論文都不在少數。但俗話說,能手之後難為功,何況在嚴、李、吳三位高手之後?所以到90年代中期,關於海派小說的研究事實上處於熱鬧而膠著的狀態,在這種情況下作者選擇此題材,在學術上顯然是不大「明智」的。但看了本書後,會令人感覺到多年處於膠著不進狀態的海派小說研究終於有了一次新的突破,而嚴家炎先生、李歐梵先生、吳福輝先生的一致首肯,更屬難得。 不難想像,在知難而進的過程中,作者付出了多少辛苦的勞動和艱苦的思索。她一頭扎進上海徐家?圖書館的舊報刊中,發掘出了一大批不為人知的重要文獻資料,尤其是劉吶鷗、穆時英等人參與「軟性電影與硬性電影之爭」的資料,從而不僅對因資料的缺乏而一向讓人礙難說清的海派小說家的文藝觀念問題,有了令人豁然開朗的分析,而且進而得以對現代都市時尚文化作打通的觀照,這反過來也使她能夠從借鑒電影藝術這個角度,對海派小說敘事藝術的特點有了過人的發現。同時,她也特別注意拓展自己的理論視野和知識結構,恰好90年代中期以來文化研究,尤其是都市文化的研究成為國際學術的熱點,她敏銳地感受到這些與自己的課題的相關性而致力於同步的思考,從而得以避短用長──超越單純以地域文化論海派的限制,而著眼於老上海人和海派作家如何應對世界都市化進程中的一些普遍問題和現代衝擊,因此所見始大、所造遂深。 吳福輝先生特別讚賞作者獨具慧眼地揭示了海派小說家與西方唯美頹廢派的複雜關聯,以及對海派代表作家作品的精細入微的解讀功夫。她對這種關係的系統深入的揭示,使我們對海派小說的現代性有了更為具體、更為準確的認識,這無疑是一個重要的學術推進。 作者把開闊的都市文化研究視野,成功地落實到精細的文本分析之中。本書中「海派與電影」、「日常生活意識和都市市民的哲學」等章之所以讓人讀了深信不疑,其實不僅在於它們理論視野的獨特和學術觀點的新穎,更重要的是作者細緻入微的文本解讀給了我們妥帖愜當、怡然理順之感──沒有這個,就只是觀點的徒然新穎而已,未必能夠讓人信服。 從學術發展的脈絡來看,這本著作最值得重視的的學術貢獻,是她對海派小說以至於海派文化的兩面性或矛盾性的深入抉發,這無疑標誌著海派研究在歷經「平反發覆」、「正名加封」和新的「一邊倒」好評之後,已步入可以平心而論、辯正分析的新階段。
作者簡介
李今,女,1956年生,山東萊州人,北大博士。現為中國現代文學館研究員,博士生導師,《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副主編。主要從事中國現代文學和翻譯文學研究,在《文學評論》、《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等刊物上發表論文40餘篇,著有《個人主義與五四新文學》、《海派小說與現代都市文化》,譯有利里安.弗斯特著《浪漫主義》、R.L.布魯特著《論幻想與想像》等。論文《日常生活意識和都市市民的哲學—試論海派小說的精神特徵》曾獲中國現代文學研究會首屆王瑤學術獎優秀論文獎二等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