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史上最著名的豪俠,最重大的刺殺行動!
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返。
探虎穴兮入蛟宮,仰天呼氣兮成白虹。
在中國,讀書人都知道這首《易水歌》。而且一讀到它,眼前就會浮現出兩千多年前荊軻風雪之中於易水之畔揮別燕太子丹,前往秦國刺殺秦王嬴政的悲壯一幕。
荊軻刺秦王,結果眾所周知,非但沒有成功,自己命喪秦王劍下,而且還加速了燕國滅亡的歷史進程。雖然如此,但是荊軻刺秦之舉本身卻富有一種象徵意義,這便是弱者對強者欺壓奮起抗爭,因此,荊軻刺殺秦王雖然失敗,但卻博得了歷代文人的同情。如晉代大文豪陶淵明專門寫下《詠荊軻》、初唐四傑的駱賓王也有《於易水送人一絕》。為什麼還有那麼多人對荊軻寄予同情並熱情謳歌其行為呢?
原因無他,只是因為兩個字:「俠」與「義」。
自從太史公在《史記》中為遊俠立傳以來,中國文學中俠客的形象在各體文學作品中層出不窮,尤其在小說中。武俠小說自古及今,都是中國民眾的最愛,最能反映中國民眾熱愛俠客、推崇俠義的心理。
荊軻是俠客,荊軻刺殺秦王是拚卻一命酬知己,是義舉。為義而行俠,豈能不深受中國人的推崇?所以,荊軻刺殺秦王雖以失敗而告終,但是他那種不畏強暴的英勇之舉,那種為知己而赴湯蹈火在所不辭的俠義風骨,一直激勵著中國古代無數的俠義之士為正義而前赴後繼。
荊軻是兩千多年前的人物,是遠去的歷史影像。再加上對於荊軻的歷史記載,也僅止於《史記.遊俠列傳》中有關荊軻的一段文字,以及《戰國策》中的相關記載。因此,荊軻的形象究竟是什麼樣子,自然是見仁見智,在各人的心目中有所不同。古代小說《燕丹子》作為描寫荊軻形象的唯一小說作品,只是提供了荊軻形象的一種模式。但因為篇幅的限制,《燕丹子》中所呈現的荊軻形象與《史記》、《戰國策》所記載的荊軻沒有實質上的區別。因此,如何以長篇小說的規模呈現一個血肉豐富的刺客荊軻形象,就成為這部長篇歷史小說《易水悲風:刺客荊軻》的使命了。
學界推薦
金文京(日本京都大學教授,原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所長)
許清雲(臺灣東吳大學中文系教授,原東吳大學中文系主任)
盛情推薦
羅貫中妙筆,復見於今士
太史公書立<刺客列傳>,後史無有仿效者。非世無刺客也,史家為當權者忌之耳。於是刺客之傳委於稗官之筆,唐有虯髯客、聶隱娘之傳,事則奇矣,奈向壁虛構之說,雖一時能快讀者之意,終非信史之列。吳禮權教授據《史記》、《通鑒》之信史,旁采《戰國策》、《說苑》等相關資料,以當代通俗之語言,譜出荊軻可歌可泣之生涯,將<刺客列傳>簡要之短章,展為洋洋十數萬字之長篇小說。記事確鑿有據,描寫會話則合情合理。使易水發立之淒景,圖窮提囊之情狀,皆歷歷在目。謂羅貫中《演義》之妙筆,復見於今世,當不為過也。——日本京都大學教授,原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所長 金文京
逼真地塑造出一代刺客荊軻的鮮活形象
荊軻刺秦的事蹟雖令人感歎感慨,但畢竟有關荊軻其人的史料不多,……吳教授潛心戰國史研究十餘年,又有豐富的歷史小說創作經驗,因此他以戰國末期的歷史風雲為背景,「凝心天海之外,用思元氣之前」,思接千古,奮飛想像的翅膀,展開荊軻刺秦王的歷史畫卷,自然就有了與眾不同的刺客荊軻形象呈現於我們眼前。
小說以洋洋近十二萬言的篇幅,將現代小說的「對話敘事」手法與傳統中國小說技巧有機融合,既生動地再現了波瀾壯闊的戰國歷史,又逼真地塑造出一代刺客荊軻的鮮活形象,從而給現代讀者以一種全新的閱讀感受,讀後讓人恍然大悟:原來刺客也是人,荊軻成為刺客也有自己的心路歷程。——臺灣東吳大學中文系教授,原東吳大學中文系主任 許清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