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都是不確定的」--這是唯一能夠肯定的事情。
當深刻體悟到這點時,就可以為自己與他人建造安全的避風港。
人為什麼會有痛苦?因為世事難料,讓以為能掌握全局的自己,竟在很多事情上無能為力。透過阿姜查精采的解說,讓我們不再對於世界的變化與不確定感到不安與恐懼,透徹了解事情的真相,輕鬆進入正見之門。
本書由英譯者保羅.布里特節錄自阿姜查以泰語與寮語講述的150捲以上的錄音帶中的教導。那些談話的對象包括出家或在家二眾,地點有阿姜查的寺院、泰國、英國與美國各地。在本書中,阿姜查以非常簡單與樸實的風格,談論內觀諸法的三個特徵:無常、苦與無我,並且提出有力的對治法,讓我們可以克服對「改變」的恐懼,包括放下執著、活在當下與從事禪修。
內觀諸法的三個特徵
在本書中,阿姜查解釋逐步內觀諸法的三個特徵:無常、苦與無我。
★無常
這個教法的基礎是建立在「身心諸法皆為無常」的事實上。凡是無常的事物,本質上皆是不圓滿的,既然事物是不穩定,則不應被視為是自己或屬於自己所有,如此洞見事物將能使心解脫。要趨入這個洞見,便應從我們所經驗一切事物的不確定性開始,這是阿姜查教學與訓練所強調的重點。
★苦
「苦」,是不快樂的經驗,如愛別離、怨憎會、憂愁、生病與死亡是苦的形式。它也被說為普遍一切我們會經歷的不圓滿;具體而言,它是指被建立在相信事物為真實、永恆並且屬於、構成或關乎自我之妄想基礎上。它們會使痛苦增加,而那是可以避免的。透過禪修中的思惟與直觀,人們會看見執著任何事物或經驗所造成的緊張、挫折與失望,因為沒有東西是可以永遠不變的。無常是洞見諸法不圓滿的本質,生活中積累的一切痛苦會推動我們去找出解脫之道。
★無我
阿姜查經常以最簡單的方式說「無我」,那就是從我們的身體開始。有時他說身體不聽從我們的命令,最後拋棄我們。有時他強調它們如何受制於老、病與死。有時又說它們只是地、水、火、風四大的聚合體,其中找不到任何個人。如經典所說,凡是無常與不可信賴者,必皆具有不圓滿的本質,因此這些當然不值得被稱為我或我所有。
克服對「改變」的恐懼
如果當我們觀察當下,看見身與心的無常以及諸法的生與滅,對它沒有任何貪愛,如果我們做到這點,我們就會感到安穩而自在。若能保持正見、正念,無論處於何種情況下,無論來或去,心都將不會受到任何傷害。「一切都是不確定的」,當了解這點時,無論生或死,我們都已經為自己打造了安全的避風港。
作者簡介
阿姜查(1918-1992)
近代泰國最著名的法師之一。13歲出家,20歲正式受戒為比丘。1946年通過最高級正規佛學課程考試後,開始拖缽行腳,尋師訪道。1948年在森林中與20世紀偉大的森林禪師阿姜曼相遇,獲得重要的啟發,改變了他的修行方法。1954年回到家鄉烏汶省巴蓬森林,追隨者日多,於是有了著名的巴蓬寺。阿姜查的修行方式有兩大特色:頭陀行與禪定體驗,兩者都是延續迦葉尊者重視苦行的精神而來。他的教導方式簡明深遠,吸引不少西方人士前來受教。其中包括傑克?康菲爾德(Jack Kornfield)、保羅?布里特(Paul Breiter),阿姜?阿默爾(Ajahn Amaro),甘比羅法師等。著作:《森林中的法語》、《阿姜查的禪修世界》。
譯者簡介
賴隆彥
海洋大學造船系畢業,中華佛學研究所研究。
曾任中華佛學研究所藏文講師、智光工商德育老師、佛光出版社資深編輯、普門雜誌社資深編輯。
譯作:《森林中的法語》、《阿姜查的禪修世界》(戒、定、慧)、《禪是心靈妙境》、《佛陀的聖弟子傳》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