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自序 第一堂課 導論:如何解讀啟示錄 第二堂課 序言、導言與復活主的評價 啟一~三 第三堂課 七印:災難的起頭(一) 啟四1~六11 第四堂課 七印:災難的起頭(二) 啟六12~八2 第五堂課 七號:不信者的懲罰(一) 啟八3~十一 第六堂課 七號:不信者的懲罰(二) 啟十~十一 第七堂課 七碗:神公義的忿怒(一) 啟十二~十四 第八堂課 七碗:神公義的忿怒(二) 啟十五~十六 第九堂課 終局:得勝者的天地(一) 啟十七~十九10 第十堂課 終局:得勝者的天地(二) 啟十九11~二十二 參考書目選
※章(部)名頁※ 第一堂課 導論:如何解讀啟示錄 啟示錄本身是一封書信,是在初代教會背景下所寫成,為要提供初代教會的信徒,在聚會時候誦讀出來的。
第二堂課 序言、導言與復活主的評價 啟一~三 啟示錄一開始所要揭櫫的,是邀請讀者不要只將注意力放在將來的苦難中,而是要將焦點放在耶穌基督的再來,與祂必定作王與伸冤報仇的行動上,意即祂不單要作王,並且將來基督徒也會與祂一同作王的角度來觀看。
第三堂課 七印:災難的起頭(一) 啟四1~六11 基督徒在困境中,最大的感受與直覺就是上帝不在了!然而啟示錄就是藉著「天上的聖殿」一再告訴信徒們,上帝在所有苦難的經歷中,祂一直都在。
第四堂課 七印:災難的起頭(二) 啟六12~八2 所以在聖潔的上帝面前,當祂顯現之際,就要肅寂靜默,然後等著來觀看上帝有何作為。所以這種「肅靜」,並非沒有內容;而是在上帝的聖潔、公義彰顯之際,所有創造物應當有的回應。而這樣的回應態度,其中亦包括等待的成分,這就是第七印。
第五堂課 七號:不信者的懲罰(一) 啟八3~十一 一般讀者唸到這些災禍的時候,直覺的反應就是上帝很嚴厲,似乎不徇情面、不講道理且過於兇悍。但是從啟示錄的觀點而言,這些上帝所降下、且非常可怕的災禍,事實上是上帝對罪惡審判的一種表達方式,其背後真正的目的,是希望世人都因此而悔改。
第六堂課 七號:不信者的懲罰(二) 啟十~十一 在第六號與第七號的中間,使徒約翰所看見的異象,是再次將焦點放在信徒的身上,要信徒注意這種事情真正發生之際,仍要以「作見證」為己任。同時也強調,信徒的見證大有能力,一如福音是強而有力的,如同摩西與以利亞的能力一般。
第七堂課 七碗:神公義的忿怒(一) 啟十二~十四 從聖經真理的角度而言,基督終必得勝,聖徒也必定得勝。因此讀者絕對不要只從地上的角度來看,以為黑暗勢力掌權。不管這世界上某個人物,或是某個政權,如何猖狂囂張,要記得抬起頭,從天上的角度去觀看!
第八堂課 七碗:神公義的忿怒(二) 啟十五~十六 在啟示錄中的七印、七號、七碗,在在顯明上帝給人足夠的時間去悔改,因此祂在七印的時候,還讓人看見上帝會發怒;但到了七號的時候,就會看見上帝開始採取行動了。但上帝即便是在行動的同時,仍提供人有悔改的機會。如今是到了七碗的時候,雖然還有悔改的機會,但世人卻硬著頸項不願悔改,因此,最後將落入上帝的義怒之中,這已是祂的忍耐到了最大極限的時候。
第九堂課 終局:得勝者的天地(一) 啟十七~十九10 啟示錄中所形容的,是在物質上一無所有,在大環境中也一籌莫展、毫無出路,同時在靈裡也是深沉的悲哀孤寂,內外交攻、極其窘迫;感謝主,啟示錄中的這兩首詩歌,將為這種人帶來很大的安慰。因為詩歌的內容,就是要他們從自怨、自憐的光景中走出來,以讚美的角度,真實地看見上帝是絕對可以改變世界的,而且可以在一瞬間,就讓世界全然傾毀與重建。
第十堂課 終局:得勝者的天地(二) 啟十九11~二十二 這個世界不會自然而然的改變,人類也無法真正的改變世界,而歷史的高峰,並非在於這個世界的消滅,而是在於神國的降臨。「殉道」是勝過撒但的途徑之一,而殉道者終將與基督一同作王,享受天上的慶祝與福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