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石油、伊斯蘭與自主追尋:周旋在強權之間的伊朗(1800-1989)
|
|
Oil, Islam, and the Pursuit of Sovereignty: Iran Amid Great Powers (1800-1989) |
|
|
|
|
|
|
|
|
ISBN |
9789571478876 |
定价 |
NT420 |
售价 |
RM65.60 |
作者 |
陳立樵
|
出版社 |
三民
|
出版日期 |
2025-04-23 |
装订 |
平裝. 單色印刷. 320 页. 21. |
库存量 |
即將上市,敬請期待 下单时可选择“空运”或“海运”(空运和海运需独立下单)。空运费每本书/CD是RM13.50。 空运需时8-11个工作天,海运需时约30个工作天。 (以上预计时间不包括出版社调货的时间以及尚未出版的预购商品) |
|
我要订购 有现货时通知我 |
|
放入下次购买清单 |
|
|
|
|
|
|
|
|
|
|
|
|
|
|
|
|
擺脫西方凝視的僵化印象
從伊朗自身視角觀察歷史
開啟觀看西亞區域歷史的新可能
「歸功於國王的卓越領導,伊朗成為這個世界紛爭地帶中的穩定之島。」
1977年,美國總統卡特在一場宴會中如此恭維伊朗國王巴勒維。然而僅僅一年之後,伊朗國王的世俗政權就在人民的怒火中倒臺,新的伊朗政府更擺出與美國誓不兩立的敵對態度,伊朗的政策究竟為何會出現如此天翻地覆的轉變?
◎破除來自西方媒體的「伊朗迷思」
自建立神權政府之後,伊朗彷彿蒙上一層面紗,落後、保守的形象揮之不去。外界的人們無法理解曾經西化的伊朗為何會選擇「走回頭路」,「退步」到神權統治並與美國相對抗。但,真的是這樣嗎?本書透過長時間的分析,解釋伊朗自十九世紀以來外交政策的擬定邏輯,觀察伊朗如何在種種勢力的角力下形成今天的樣貌。
◎列強對伊朗的壓迫
伊朗位處交通要道,且盛產石油,這使伊朗在擁有深厚經濟潛力的同時,註定會遭受帝國主義的入侵。十九世紀被迫簽下的種種不平等條約、英國對石油利益的無情榨取、兩次大戰的被迫捲入,再再呈現伊朗長期受到列強擺佈。1953年美國CIA甚至策動政變,直接推翻對外強硬的伊朗首相穆沙迪克。對外界的警惕與巴勒維內政產生的問題連帶發酵,終使伊朗發生外界始料未及的鉅變。
◎來自臺灣本土學者的宏觀分析
作者身為本土學者,也留意到中華民國與伊朗間的長期互動。透過檔案的還原,讀者能看到兩國如何因為相似的處境而建立關係,更曾身處同一陣營而互動密切,最後又因國際現實與伊朗國內局勢的改變而再度漸行漸遠。
本書從伊朗角度出發,回顧近代伊朗與外界互動的歷史,不僅觀察伊朗與列強之間的互動,也梳理西亞各國與伊朗間的紛爭。透過宏觀視角的觀察,破除我們在西方媒體影響下對伊朗產生的種種迷思,引導讀者重新思考伊朗百年來的外交歷程背後的脈絡。
誠摯推薦
包修平 暨南大學歷史學系助理教授
張景安 政治大學阿拉伯語文學系副教授
崔進揆 中興大學國際政治研究所副教授兼所長∕當代南亞與中東研究中心主任
(按姓氏筆劃排列)
|
|
|
|
|
|
|
|
|
|
|
|
|
|
|
目錄
序
前言 近現代伊朗的觀察與書寫
第一章 伊朗卡加王朝成立及其發展
第一節 卡加王朝成立之前
第二節 歐洲局勢變化下的卡加王朝
第三節 卡加王朝的對外征討
第二章 箝制伊朗的外在壓力
第一節 伊朗的多方斡旋與利權簽署
第二節 伊朗立憲運動與外在壓力
第三節 《1907年英俄協定》及其餘波
第三章 大戰與伊朗
第一節 伊朗的中立政策
第二節 戰後伊朗的自主追尋
第三節 亞洲國家的接觸與結盟
第四章 冷戰起源與伊朗
第一節 英國與蘇聯的佔領
第二節 德黑蘭會議與戰後糾紛
第三節 亞賽拜然問題與冷戰起源
第五章 冷戰初期伊朗的對外策略
第一節 石油國有化
第二節 參與國際活動
第三節 蘇伊士運河戰爭與艾森豪主義
第六章 伊朗與波斯灣局勢
第一節 兩伊邊界再糾纏
第二節 爭取波斯灣主導權
第三節 巴勒維政府的獨立國家政策
第七章 伊朗及其周邊關係
第一節 伊朗對阿以衝突的立場
第二節 伊朗與其東西兩邊的關係
第三節 伊朗與中華民國
第八章 革命中的伊朗與世界
第一節 動盪中的伊朗政局
第二節 革命後的爭議
第三節 革命後的對外策略
結語
參考書目
圖片出處
|
|
|
|
|
|
|
|
|
|
|
|
|
|
|
作者簡介
陳立樵
輔仁大學歷史系專任副教授。主要研究興趣為二十世紀英國與伊朗外交關係、中華民國與西亞外交關係。已發表多篇學術論文,另著有《以色列史——改變西亞局勢的國家》(三民書局)、《伊朗史——創造世界局勢的國家》(三民書局)、《縱觀百年西亞:從阿以衝突、庫德族到伊朗核協議,歷史糾葛與當代議題》(臺灣商務)、《現代西亞的前世今生:國際強權與區域勢力競爭中的邊界劃分、消逝、再劃分》(時報)。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