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ISBN |
9786267615089 |
定价 |
NT460 |
售价 |
RM71.90 |
作者 |
羅詩雲
|
出版社 |
政大出版社
|
出版日期 |
2025-02-27 |
装订 |
平裝. 單色印刷. 296 页. 23. |
库存量 |
海外库存 下单时可选择“空运”或“海运”(空运和海运需独立下单)。空运费每本书/CD是RM18.00。 空运需时8-11个工作天,海运需时约30个工作天。 (以上预计时间不包括出版社调货的时间以及尚未出版的预购商品) |
|
有现货时通知我 |
|
放入下次购买清单 |
|
|
|
|
|
|
|
|
|
|
|
|
|
|
|
|
戰爭促使近代台灣形成大規模的人群跨區移動與社會再組織化,島嶼離返成為台灣的核心文化現象,涉及因戰爭錯位或重置人群之移動、記憶與書寫等問題。本書鎖定戰時記憶敘事或受戰爭遺緒作用之文學文本,梳理島嶼台灣所產出的離返故事和文化記憶。從文學角度觀看台灣的歷史和記憶,感知戰爭時期在後方且歷經不同時代的作者,其作品的共相和殊相,為瞭解當代台灣社會提供一個有效捷徑。
戰爭是理解台灣社會的重要線索,其概念除了普遍認知的軍事衝突外,也包含資本分配、族群壓迫、文化控制等社會管理。承此,本書以大東亞戰爭及其遺緒作為思考基底,展開「日治台灣與帝國戰爭」、「復員重啟與社會內戰」、「島外台人的述史敘事」三項主題討論。發現台灣戰時記憶敘事所呈示的生命樣態、歷史記憶及敘事圖式,分別指向被損害的自我、以戰為治的生存經驗、主體修補的敘事路徑,呈示不同歷史世代書寫的自我技藝與記憶戰爭的多元軌跡。 |
|
|
|
|
|
|
|
|
|
|
|
|
|
|
目錄
導 言 島嶼上的「戰爭」
一、如何述說台灣?──以戰爭作為切口
二、戰爭世代的記憶/技藝
三、本書章節組成
【第一部 日治台灣與帝國戰爭】
第一章 戰爭與敘事調節:論戰爭期前後石川達三與楊逵的人書寫
一、帝國治理與派遣文學
二、在筆部隊派遣之前:石川達三與楊逵的連結
三、徵用文學的辯證:以石川達三《活著的兵士》與楊逵〈增產之背後〉為論
四、結語:從左翼到派遣
第二章 青春的創傷與修復:論陳蕙貞《漂浪的小羊》與文心《泥路》的戰爭記憶與成長敘事
一、戰爭記憶所繫之處
二、戰爭與成長:殖民國與被殖民地的兒少女性
三、「家」的離返與對話:母系親族與不在場的父親
四、結語:戰時記憶的自我修復與路徑探尋
【第二部 復員重啟與社會內戰】
第三章 擬聲政治:論戰後初期《新臺灣》雜誌的女性修辭
一、女聲與國族
二、台灣省旅平同鄉會與《新臺灣》
三、代言式書寫:戰後初期《新臺灣》的女性修辭
四、結語:擬聲政治的性別操作
第四章 島嶼的離返:戰後張我軍的歸返敘事與北京再現
一、張我軍與中國
二、迎來終戰:以台灣省旅平同鄉會與張我軍時論為考察
三、身分與記憶的交涉重構:戰後張我軍的歸返書寫
四、結語:以北京為緯的台灣鄉景
【第三部 島外台人的述史敘事】
第五章 漂泊者的中國風景:台人音樂家柯政和戰前(1922-1945)在北京的社會觀察與書寫
一、東亞離散的台人個案
二、柯政和形象的報刊建構及其旅京網絡
三、從千年古都到興亞基地:論柯政和《中國人的生活風景與《中國的社會風景》之社會觀察
四、結語:民族風景的文化眷戀與生產
第六章 歷史記憶與創傷書寫:論張光直《蕃薯人的故事》及其一九八○年代小說的再現機制
一、重返台灣的張光直
二、歷史記憶與創傷展演:《蕃薯人的故事》與戰後初期小說、雜文
三、解構與重述:張光直一九八○年代小說的創傷書寫
四、結語:歷史縱深中的自我探問
結 論 台灣戰爭記憶及其後
一、戰爭遺緒與台人敘事圖式
二、戰時記憶的世代感
三、以文字直面戰爭
後記
各章初刊出處
參考文獻
|
|
|
|
|
|
|
|
|
|
|
|
|
|
|
作者簡介
羅詩雲
政治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博士。現任教於政治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研究領域為日治時期台灣文學、台人中國敘事、離散敘事、文學地景,關心東亞的人群移動與交流議題。曾出版專書《重寫中國:臺灣日治時期知識分子的中國敘事(1920-1945)》,獲2022年度國史館臺灣文獻館出版文獻書刊優等獎。研究成果散見於《台灣文學學報》、《台灣文學研究學報》、《清華學報》、《成大中文學報》、《中國現代文學》等學術期刊。"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