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ISBN |
9789577326676 |
定价 |
NT500 |
售价 |
RM78.10 |
出版社 |
巨流圖書公司
|
出版日期 |
2022-09-16 |
装订 |
平裝. 單色印刷. 320 页. 23. |
库存量 |
購買後立即進貨 抱歉!此书没有开放空运服务,只能船运,需时约30个工作天。如需空运请洽客服。 库存有限或需要调货,订购时间可能延长。如无法订购则将通知进行退款。 |
|
我要订购 有现货时通知我 |
|
放入下次购买清单 |
|
|
|
|
|
|
|
|
|
|
|
|
|
|
|
|
文化資產保留與否、文化認同的衝突、多元文化意識的抬頭、差異團體平權的倡議等等,讓文化議題成為公共討論的焦點。因此,闡釋與探討臺灣的文化公共領域、構築包容多元差異的公民社會、強化審議民主與溝通理性,在當前社會實有相當的重要性。
本書特別聚焦於臺灣文化公共領域的多元表述與實踐經驗,並分為兩大主題:
第一、多元差異與文化公共領域:關注族群與性別差異如何構築新的公共領域論述、對話機制如何形成,以及利益團體與權力運作之間的關係。
第二、多元實踐與文化公共領域:臺灣社會如何創新實踐新的模式,進行文化公共領域、理性溝通與審議民主的個案分析。
我們殷切盼望累積更多與文化公共領域相關之立場觀點、理論驗證和政策評估,持續提供臺灣社會更多面向的政策對話、溝通議題,並保障弱勢權力者的公共參與、深化多樣差異的認知,共同為臺灣文化公共領域的多樣性努力!
(※此書為「藝術管理與文化政策」系列書)
|
|
|
|
|
|
|
|
|
|
|
|
|
|
|
目錄
Resume ︱
作者簡介
Foreword ︱ 推薦序
文化公共領域:從骨感的現實,走向豐滿的理想
Preface ︱ 編者序
好的書寫可以改變社會!!
01 緒論:共築多元的文化公共領域
PART I 多元差異與文化公共領域
02 東臺灣阿美族野菜文化的公共化
03「牡丹社事件」的頭骨返還與原住民族文化政策
04「在地音樂節」做為公共領域對原住民文化傳承的影響
05 臺灣的東南亞族裔地景與媒體再現
PART II 多元實踐與文化公共領域
06 性別文化空間、影像與公共性:以阿嬤家和平與女性人權館與文化產製品為例
07「眷村,不一樣的精彩」:屏新而論的公共參與初探
08 探究審議式決策機制之實踐:以黃金博物館參與式預算計畫為例
09 產業文化資產創生初探:地方創生與產業文化空間的公共領域
10 數位時代下的新公共廣電服務:臺灣《公視+》的發展策略初探
11 在傳統和數位之間擺盪:臺灣公視的全媒體轉型
|
|
|
|
|
|
|
|
|
|
|
|
|
|
|
作者簡介
(依篇章順序排列)
王俐容
國立中央大學客家語文暨社會科學學系教授兼通識教育中心主任
張瑋琦
國立清華大學環境與文化資源學系副教授
胡川安
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系助理教授
林果葶
銘傳大學新媒體暨傳播管理學系專案助理教授
張春炎
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東南亞學系副教授
孫嘉穗
國立東華大學民族語言與傳播學系教授
古淑薫
國立屏東大學文化創意產業學系副教授暨大武山學院跨領域學程中心主任
林玟伶
輔仁大學博物館學研究所助理教授
李兆翔
中國科技大學室內設計系助理教授
林玉鵬
國立聯合大學臺灣語文與傳播學系助理教授
蔡蕙如
國立臺灣大學新聞研究所助理教授
羅慧雯
世新大學傳播管理系助理教授
主編簡介
王俐容
國立中央大學客家語文暨社會科學學系教授兼通識教育中心主任
英國華威大學(University of Warwick)文化政策研究博士,英國華威大學歐洲文化政策與藝術管理研究所碩士,國立政治大學新聞學研究所碩士與國立臺灣大學社會系學士
出身社會學、歷經新聞學教育、在媒體採訪編輯的任職經驗;後到英國研讀文化政策與藝術管理;學術背景跨越了社會學、傳播學、文化研究、文化政策與藝術管理等學門。在國立中央大學客家學院任教,研究專長包括文化政策(文化公民權、文化平權);客家與族群關係(平埔客家、印尼客);跨國社群與遷移(泰國客家研究、臺灣新移民文化與政策);族群傳播與數位傳播素養等。現為台灣文化政策研究學會常務理事,推動文化政策、媒體識讀、族群主流化、與文化平權政策等。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