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ISBN |
9786269606535 |
定价 |
NT450 |
售价 |
RM70.30 |
优惠价 |
RM62.57 *
|
作者 |
江寶釵
|
出版社 |
允晨文化
|
出版日期 |
2025-03-01 |
装订 |
平裝. 單色印刷. 404 页. 21. |
库存量 |
海外库存 下单时可选择“空运”或“海运”(空运和海运需独立下单)。空运费每本书/CD是RM18.00。 空运需时8-11个工作天,海运需时约30个工作天。 (以上预计时间不包括出版社调货的时间以及尚未出版的预购商品) |
|
有现货时通知我 |
|
放入下次购买清单 |
|
|
|
|
|
|
|
|
|
|
|
|
|
|
|
|
本書以「語文學」為方法,佐以宗教神話,進行中國文學與文化史的研究,自甲骨文、楚簡、金文、篆文等文字的形音義的演變,參證出土文物與傳本文獻,考釋詩、風、雅、頌、賦、比、興等被視為文學類型或作法之前期,其實際代表的意義。詩的本字是寺,詩是寺的孳乳字;援寺庭、寺人予以佐證,則詩原指祭祀中的敬獻行動,在語言凸出後,才變成寺中的祝禱之詞。賦,訓為斂、鋪、布的本義,概括了巫的儀典中不同階段的行動需求。士大夫登高能賦、不歌而誦,係從巫祝通天的祝頌歷經行人的專對,轉型而來。與詩賦同意,比興風雅頌的字形和本義都與巫、楚、樂、歌、舞文化有關,在先秦主要以儒家思想為前導的人文化過程裡,浸潤義理,成為道德境界,比為比德,興為類應,雅為正聲,而頌舞容,轉為六義,形構政教倫理的詮釋,再經魏晉個人意識的崛起,玄學的風行,聲韻說的發現,抒情文的應運而出,文學獨立為一領域,賦比興向語言形式層轉化,風雅頌保存為詩歌體類,並開始分衍為三體三用的體用關係,至唐代孔穎達而達到確立。以此詮釋中國詩的發展,獨出機杼,值得一讀。 |
|
|
|
|
|
|
|
|
|
|
|
|
|
|
目錄
自序
推薦序 李豐楙
緒 論 中國詩歌的旅程
一、從「詩言志」提問詩的根源與作用
(一)「詩言志」與「抒情」傳統的確立
(二)詩用論:抒情言志傳統的反思
二、語言與文字的文化形態學
(一)音節文字的語言學
(二)表意文字的語文學
三、中國詩學、軸心突破與文化轉型
(一)神學、宗教與神話學
(二)一個比較的視野:軸心突破與文化轉型
第一章 詩言志以前─中國詩歌構成期的探索
一、前言
二、從甲骨文、金文觀察詩從言寺聲的祭祀內蘊
(一)甲骨文時期:「 」的祭祀性質
(二)金文時期:「 」的持物進獻
三、從楚簡、小篆抉發詩言志的形成
(一)楚簡中「詩」字形的多樣衍化
(二)從「在心為志」到「發言為詩」
四、結語
第二章 詩言志─上古中國「詩」的軸心突破
一、前言
二、寺廷:舉行祭典的場所與空間
三、寺人:「作為詩」的巫祝、侍臣與閽者
四、軸心突破─從祭典祝禱到賦詩言志
五、結語
第三章 賦的起源暨其與賦體形構的關係
一、前言
二、巫與祝─溯跡賦的始源
三、賦誦與登高─從巫史到士大夫的行動變遷
(一)不歌而誦
(二)登高能賦
四、賦體的建構溯跡
(一)記誦與賦詩
(二)專對與言志
(三)鋪摛與宮商
五、結語
第四章 比興與詩歌創作活動的多元詮釋
一、前言
二、論比
(一)從舞蹈到樂音
(二)從聲比到比類的轉義
三、論興
(一)從樂語到降興上下之神
(二)從認識論到成德說
四、比興:藉類思維邁向語言形式層
(一)比興衍化為語言形式層的歷程
(二)例舉比興用於詩之表現、審美的評析
五、結語
第五章 論風雅頌的源始暨其內涵
一、前言
二、說風:鳳鳥、巫風與諷誦
三、說雅:從「楚烏」到王畿之聲
(一)楚烏「雅」與楚文化的關聯
(二)雅作為王畿正樂之聲
四、說頌:儀式中的樂器、舞容與敘事
五、結語
第六章 六詩轉向體用關係建構的歷程
一、前言
二、從六詩到《詩》的經典化
三、體用關係論發展中的六義
(一)先秦兩漢的始源期
(二)魏晉六朝的發展期
(三)唐孔穎達的確立期
四、結語
結論 神話、語文學與中國詩歌的文化轉型
一、諸神形象的創造與敘事
二、語文根源、敘事形態與體用關係
(一)詩與六義的語文神話學
(二)詩的敘事形態的拓變與發展
(三)詩學的體用關係的建構與文化轉型
引用書目
古籍部分
近人論著
引用期刊
外文文獻 |
|
|
|
|
|
|
|
|
|
|
|
|
|
|
作者簡介
江寶釵
高雄人,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傅爾布萊特基金會美國哈佛大學東亞系訪問學人(2010-2011)。創立國立中正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擔任所長,以及中文系系主任等職。現任臺文所專任教授、國際文化創藝整合發展研究中心主任、原住民族學生資源中心副主任。研究領域涉及文學理論、臺灣文學、嘉義學、女性文學、原住民族文學等。曾參與教育部數位典藏、深耕、USR、國科會「族群研究與原住民族研究」等整合型計畫。
撰有《嘉義市志.語言文學志.文學篇》(2005)、《嘉義縣志.文學篇》、《臺灣全志.文化志.文學篇》(2009)、《地方精靈的記憶與再現──臺灣現代文學論集》(2015)、《傳統性、現代性與殖民性的遘接與調適:連橫文學研究》(2019)、《語言、國民性與文學場域的建構:日治時期臺灣古典文學論》(卷一、卷二,2020)、《文化觀光與創意產業》(與方慧臻合著,2020)、Chinese Writers in Exile(與J. B. Rollins合著,2021)、《中文書寫創襲傳統與學術倫理》(2022)等。
研究暇餘寫作詩歌、散文與評論,獲中山文藝獎、教育部文藝創作獎等,著有散文集《不只一扇窗》(1991)、《四十花開》(1998)、《你從來不是唯一的一隻羊:江寶釵的文字因緣》(2013)、詩集《如常》(2017)等。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