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講述了一系列舊物,它們曾來過世上一遭,如今卻已煙消雲散。在這些舊物中,有些人工制品和技術曾經無處不在,另一些僅停留於概念或雛形,幾乎從未真正存在於世。我們感興趣的不僅是這些物品為何消失——有些物品我們曾經很熟悉——還有這些物品的消失給我們創造的這個世界帶來了何種啟示。
這些文章最引人入勝的地方在於,它提醒人們,消亡之物不僅代表技術,而且代表不同的思維方式、生產方式、與世界互動的方式,以及對身體、技藝、覆制品、美、藝術、交流、運動、休閒、愛、階級、文化身份、自然和人工智能的不同態度。最終,每一件消亡之物都體現了一種對未來的想象,即使物品本身被淘汰了,這些想象仍然向我們敞開著。
編輯推薦
柯達膠卷、寶麗來相機、電傳打字電報機、鬥拱、協和式飛機……85件舊發明,85段各有緣由的消亡故事,多位重量級學者、藝術家、建築師匯聚一堂,結合嚴謹的歷史考證和深刻的個人反思,回望文明與科技發展的舊時故事。
“我們相信,研究消亡之物能給現在的世界提供很多參考。技術史的敘述往往關注創新,強調充滿命運感的新奇和幻想,不太關心廢棄之物或失敗的探索。但本書認為,假如我們也思考一下進步的背面——矛盾、淘汰、意外、破壞和失敗(這些都是現代化不可或缺的部分)——事物的歷史會變得更為豐富。”
把目光從“人類”轉向“物品”,從“新科技”轉向“消亡之物”,從舊物的角度來反觀人類的社會與歷史,我們將會認識到一種不同於“進步”“發展”“新產品”“新技術”的認定邏輯,幫助我們從快節奏、高強度、高密度的當代生活中抽身出來,也看見另一種生活的可能。
我們生活在一個產品層出不窮、不斷更新叠代的時代,物質的空前豐富也伴隨著物欲和進步敘事引起的浮躁與焦慮。本書關注社會達爾文主義和進步論的線性敘事背後的危險,希望借由舊物的故事喚回人與世界相處的其他可能性。
技術和設計的發展並不總是按部就班的線性進步,而是走走停停、迂回曲折、跳躍式前進,有時候又卷土重來。在這樣顛倒迂回的過程中,我們會發現,實用——而不是單純的“創新”和“進步”——具有更核心的價值,這不僅有助於解決人與環境之間的矛盾,更能夠幫助我們撫平自己內心被消費裹挾的掙紮。
通過舊物的生命故事,我們將會看到一種不同於商品世界的真相,回歸另一種真實——我們只有有限的時間、有限的生命和能量,就像地球也只有有限的能源。在這樣雙重的“有限”里,無限的革新和占有並不會帶來更深的幸福或更高的價值感。
本書提倡適用技術的概念,即在更小的範圍內,結合本土的社區、環境、人群狀況,形成一種更加可持續的技術解決方案,讓生活中的問題不再無條件地一直“優化”下去,不再在解決問題的同時制造新的問題,而是形成一種平衡的結構,構建起可以穩定棲居的家園。
在這樣的限制中,人也可以更多的回歸自身,朝向精神或文明的縱深空間,去實現個人的更多可能——適用的技術,適度的生活。
本書的內容涉及人類生活的各個領域,從衣食住行,到通訊、醫療、娛樂、藝術、時尚,以散點的方式串聯起社會的方方面面,每個人都可以從中讀到自己關切的內容。
有些故事會令你啞然失笑,又覺得頗具趣味,比如愛迪生的反重力內衣(一種穿上即可任意飄浮的內衣)和蝸牛電報(通過兩只“戀愛的蝸牛”,人類就可以隔著大洋互相傳遞消息)。
有些故事會令你唏噓,意識到物品的輪轉背後有著沈重的底色,比如含砷壁紙(因色彩異常鮮亮美觀而被大力推崇,也將砒霜的成分——砷帶進千家萬戶)和腦白質切斷器(通過向大腦“開刀”來治療精神疾病,曾被視為精神醫學的巨大進步,數不清的人接受了這項治療)。
有些故事令人沈吟,你反覆思索著“得”與“失”,最終只感受到一切在流逝的空茫,比如電話桌、廣播電視櫃、柯達膠卷、迷你光碟和月亮塔。發明推搡著出現,與之伴生的、和我們的生活更加密切的種種物品則被甩進歷史的深淵。
有些故事啟發當下,比如阿倫德爾印刷畫(強調精致工藝的手工藝術覆制品,覆制畫如同大師譯作)、史丹利55組合刨(強調人、機器與材料的磨合與協作,形成一種特殊的人、物共鳴)、特龍布墻(利用太陽能實現房屋自主供暖)、“思想城市”電動汽車(電動汽車的先驅,構造的95%都使用可回收材料)……
本書的許多物品都誕生於科技爆炸的前夕,處於科技的“童年”時期,也因此展示出驚人的想象力,不同於已經相對成熟、科技發展路徑比較確定的當下,能夠給當代的設計與發明帶來許多啟發,比如:
在“人船”所啟發的動力外骨骼系統的研究中,穿戴式機器人“自動擬人機”擁有力反饋系統和情緒模擬邏輯,以一種更強調身體感知的方式,開辟著不同於通過視聽經驗“虛擬”出“增強現實”的發展方向;
氣動郵政系統建立在城市地下,通過空氣壓力進行管道運輸,可以在30分鐘內“快遞”信件等輕量物品,某種意義上比當代的“閃送”更加便捷;
戴馬克松房屋試圖通過小型預制房屋組件來解決住房短缺的問題,它充分利用了動力學的知識,通過房屋的特殊形狀形成空氣渦流而調節室內溫度,並內置水循環系統,避免了水資源的浪費……
書中配有119幅珍貴圖片,涵蓋建築技術、智能科技、衛生用品、城市規劃、交通工具等諸多領域,讓我們可以通過視覺的方式對這些舊物的故事有更立體的感知。
編者邀請各行各業的作者,包括策展人、評論家、藝術家、建築師和學者,來確定並撰寫各種規模的消亡之物的案例,盡量嚴謹地確定導致物品消亡的各種進程和力量,利用珍貴的歷史照片和資料還原這些橫跨多個領域的故事,為我們解決大大小小的問題提供不同的視角。
封面采用紅、黃、綠的覆古配色,護封反用日本廣告紙(糙面印刷),內封用里紙直接印刷文字,以粗糲又微微通透的紋理再現舊物生澀的靈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