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购商品
书目分类
特别推荐
自序:直掛雲帆入江流 前言:帆影何處泊—如何談中國這個「大」文化體 座標一:人間性—中國文化的存在基點 儒、墨、法、兵、農、縱橫諸家都充滿著人間性。即便陰陽家,按理說主要在述明天道之轉,但基本也聚焦於人世的起落浮沉…… 座標二:漢字—一元性與多元性的並存 人間性使一元不易走向概念、抽象的極致,彈性務實;漢字又讓「原該」分裂的多元連在一塊,中國文化因此乃可久可大…… 座標三:「儒釋道」—中國文化的鐵三角 在中國,就如此由儒釋道分領了文化的三個基本面相,滿足了生命的三個基本需求,這樣的「鐵三角」分領並共構了中國文化…… 座標四:儒—倫理的觀照與發皇 當代性是儒家的根本課題,畢竟它是種淑世哲學,但近世它所面對的當代性與過去又有本質的不同,主要因為直面的是五百年來世界最強勢的西方文明…… 座標五:道—大化的契入與放懷 以真人對君子,正可看出儒道兩家之不同。所謂大道廢而有虛偽,文質彬彬的君子再好,在道家,也非本真,仍屬後天的虛矯…… 座標六:釋—有情的超越與連結 宗教固也常舉正邪之分,也不乏激烈的對抗,但其落點卻在生命本質而非族群認同。更有甚者,如佛教,既觀照到生命本具的困頓、本有的無明,也觀照到眾生皆具的佛性…… 座標七:禪—人間與超越的不二 禪對佛法的拈提,並不在從自他的對比中,談自己的「如法」及他人的「不如法」,它更徹底地以眾生所以顛倒夢想,正因落在二元對立中…… 座標八:文人—不器的生命 中國歷史之氣象原與讀書人之情性互為表裡……元之後,被政治之黑暗、科舉考試之局限框住,讀書人乃少言器識,多談文藝,後世的文人印象即由此而來…… 座標九:民間—文化的實然 民間,因於不同地域特質而形成,有著農民、百工、仕紳、商賈到藝人等等不同的行業,其豐富性,既立體呈現了生活所需,相對於文人的「一」,這「多」,乃不能被忽視…… 座標十:胡漢—新血的注入 因這不斷的碰撞融合,狹義純粹的漢族在文化與血緣上乃不存在。極致地說,在中國,當一個人找不到自己歸屬於哪一個少數民族時,他就是個漢人…… 座標十一:史—文史哲一體的核心 中國哲學多帶有一定歷史哲學的味道。而在此,它並不以思辨為核心,卻是透過對歷史的觀照,作生命價值的寄寓,是「以詩心躍入歷史」,是「史的觀照,詩的感嘆」…… 座標十二:詩—詩性的民族 詩是最精簡的語言,漢字的「文與言」分流使文字的詩性更濃。拼音文字是「文與言」一家,真要寫詩,須從語言提煉;漢字的「文」在白話文興起前,一向就富於精鍊性,用來,雖不押韻,其實已近於詩…… 座標十三:陰陽—生之哲學 正因這陰陽相生,才使中國人能不走極端。這種不走極端,乃至有機與融通,讓儒道這看來對立的兩端,相容而無礙…… 座標十四:氣韻—虛實相生的線性美學 唐以氣勝的琵琶為首樂,宋後則以韻長的琴執風騷,而即便琴,宋之前的琴聲多韻少,宋之後聲少韻多,也顯現了因歷史氣象而產生的變化…… 座標十五:境界—中國生命之旨歸 談生命境界,固須強調閱歷之淺深,但談儒釋道禪之生命境界,更須注意其實然的「工夫」鍛鍊,否則,就容易淪為純然的哲思乃至戲論…… 座標十六:生死—「生之文明」的生死觀 死生之體現並不就以離於此岸的彼岸作為生命的終極歸依,所謂「人死成神、人修成仙、人覺成佛」,此岸與彼岸之間仍是連綿的一條線……
作者簡介 林谷芳 禪者、音樂家、文化評論人、前佛光大學藝術學研究所所長、臺北書院山長。 六歲,有感於死生。高一見書中句「有起必有落,有生必有死;欲求無死,不如無生」,有省,遂習禪。同時間,亦因一段因緣入中國音樂。數十年間,於音樂,始終觀照道藝一體;在修行,則「出入禪、教、密三十年,不惑之後,方知自己是無可救藥的禪子」,遂對向上一路,多所拈提,常以劍刃上事砥礪學人,標舉宗門不共。 禪與藝術外,高二因於兩岸不同之社會發展,慨然有志於文化研究,遂入臺大人類學系就讀。1988年後又以海峽開放恰可印證生命所學之真實與虛妄,乃頻仍來往於兩岸,從事文化觀察與評論。 主要著作: 禪──《禪.兩刃相交》、《禪門三徑》《落花尋僧去》、《春深子規啼》、《千峰映月》、《茶禪》、《畫禪》、《諸相非相》、《歸零》、《觀照——一個知識份子的禪問》、《一個禪者眼中的男女》《禪在紅塵》等。 樂──《諦觀有情——中國音樂裡的人文世界》、《宛然如真——中國樂器的生命性》、《茶與樂的對話》、《生命之歌》。 文化評論──《十年去來——一個台灣文化人眼中的大陸(1998-2002)》《又.十年去來——一個台灣文化人眼中的大陸(2003-2016)》。
客服公告
热门活动
订阅电子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