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购商品
书目分类
特别推荐
第一章 古印度的社會和文化 第一節 古代燦爛的印度河流域文化 第二節 雅利安人侵入印度和吠陀文化 第二章 佛教創立時期古印度社會和宗教文化 第一節 佛教創立時期的社會歷史背景 一、古印度十六大國 二、種姓制的奴隸制社會 三、婆羅門教及其基本主張 第二節“沙門”思潮和六師學說 一、六師外道 二、沙門思潮和苦行 第三章 佛教的創立及其早期傳播 第一節 釋迦牟尼佛的生平和創立佛教 一、釋迦牟尼佛及其生滅年代 二、釋迦牟尼的家世和出家前的生活 三、出家修行、成道和“初轉法輪” 第二節 原始佛教教團及其早期發展 一、原始佛教教團的創立 /086 二、僧伽、戒律的制定及其內容 /093 三、原始佛教教團的分裂和恢復 四、“以法為師”“以戒為師”——佛陀最後的遺言 第四章 原始佛教的經典——《阿含經》 第一節 佛教的最早結集 一、第一次結集——集成經、律二藏 二、九分教和十二分教 第二節《阿含經》及其翻譯 一、《長阿含經》 /129 二、《中阿含經》 /130 三、《雜阿含經》 /131 四、《增一阿含經》 /131 第五章 原始佛教基本教義和哲學思想 第一節 原始佛教的基本教義 一、四諦、八正道 二、所謂“涅槃”“解脫”的宗教含義 三、不偏頗苦、樂的“中道” 四、關於“十二因緣”和靈魂轉世說 五、佛教倫理和善惡因果報應教義 六、修行方法的總概括——“三十七道品” 七、關於原始佛教的修行果位 第二節“四姓平等”及其宗教和社會意義 一、原始佛教的社會和種姓起源論 二、倡導“四姓平等” 三、“四姓平等”的宗教和社會意義 第三節 原始佛教的哲學思想 一、原始佛教哲學思想的總概括——“三法印” 二、世界萬物構成要素說——五陰(五蘊)論 三、對深奧哲學問題的回避——所謂“無記” 第六章 佛教的早期發展——部派佛教 第一節 部派佛教的產生 一、部派佛教的歷史背景 二、原始佛教分裂為部派的原因 三、十八部派或二十部派 第二節 主要部派的基本主張 一、佛陀是歷史上的教主,還是威力無邊的神? 二、對世界萬物的分析和論證 三、關於靈魂和輪回的理論 四、關於解脫和修行的理論 第七章 小乘和大乘 一、初期階段(1 世紀至 4 世紀) 二、中期階段(約 4 世紀末至 6 世紀) 三、後期階段(7 世紀至 13 世紀初) 四、大乘佛教與小乘佛教的比較 附 錄 參考資料摘編 一、古印度奴隸制社會 二、婆羅門教關於奴隸制種姓制的規定 三、原始佛教的社會種姓觀 四、佛教創立時期的婆羅門和諸外道情況 五、原始佛教的基本教義 六、部派佛教 主要參考書目
楊曾文,山東青島即墨人,1964 年畢業於北京大學歷史系中國古代史專業,現為中國社會科學院榮譽學部委員、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著有《中國佛教史》第 1—3 卷(任繼愈主編,合著)、《佛教的起源》《日本佛教史》《唐五代禪宗史》《宋元禪宗史》《隋唐佛教史》《中國佛教東傳日本史》《中國佛教史論》《當代佛教與社會》《佛教與中國歷史文化》《楊曾文八十歲文集》《佛教知識讀本》;主編並參與撰寫《佛教文化面面觀》《當代佛教》《日本近現代佛教史》《中國佛教基礎知識》;與日本源了圓合編《中日文化交流史大系——佛教與中國歷史文化 宗教卷》;校編《敦煌新本六祖壇經》《神會和尚禪話錄》《臨濟錄》;翻譯《日本佛教史綱》(村上專精著)、《印度佛教史概說》(合譯)。另有論文280 餘篇、譯文 30 餘篇。
客服公告
热门活动
订阅电子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