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首次全面介紹了20世紀兩位最重要的思想家之間的沖突,以及他們的深刻分歧如何繼續為政治理論和哲學提供重要的經驗教訓。
漢娜·阿倫特(1906—1975)和以賽亞·伯林(1909—1997)是20世紀最具代表性的兩位思想家,他們在政治、歷史和哲學的核心問題上存在根本性的分歧。盡管他們作為猶太移民知識分子的生活和經歷有重疊之處,但伯林非常不喜歡阿倫特,說她代表了“我最厭惡的一切”,阿倫特則以冷漠和懷疑的態度回對伯林的敵意。《漢娜·阿倫特與以賽亞·伯林》以生動的風格寫成,充滿了戲劇性、悲劇性和激情,首次講述了這兩位傑出人物之間充滿矛盾的關系,並展示了他們截然不同的觀點如何繼續為今天的政治思想提供重要教訓。利用大量新的檔案材料,蛭田圭追溯了阿倫特和伯林的沖突,從他們在戰時紐約的第一次見面,到他們在20世紀50年代不斷擴大的思想鴻溝,對阿倫特1963年出版的《艾希曼在耶路撒冷》的爭議,他們在1967年的會議上最終錯過彼此接觸的機會,以及伯林在阿倫特死後對她的持續敵意。蛭田圭將政治哲學和思想史融為一體,研究了同時將阿倫特和伯林聯系在一起並造成分裂的關鍵問題,包括極權主義的性質、邪惡和大屠殺、人類主體和道德責任、猶太覆國主義、美國民主、英國帝國主義和匈牙利革命。但是,最重要的是,阿倫特與伯林在一個關乎人的條件的核心問題上存在分歧:自由意味著什麽?
【編輯推薦】
1. 同樣是猶太裔,同樣都是客居他鄉,為何伯林對阿倫特有著“終生的仇恨”? 誰憎恨誰,為什麽?有很多很好的細節;蛭田圭非常詳盡地記錄了伯林和阿倫特的沖突。
2. 蛭田圭本書的目的是理解這兩位思想家的沖突——從專業、人格、政治幾個角度理解——並闡述他們各自的政治理論方法存在的一些差異。書的調子是周密而平靜的;書寫之清晰令人佩服;蛭田無疑提供了一個公正而詳細的年表,梳理了阿倫特/伯林的相遇以及伯林的各種敵意表現。
3. 蛭田圭本書還考察了伯林和阿倫特各自選擇的國家跟他們思考的關系,這個視角很有意思。
4. 隨書附贈漢娜·阿倫特或以賽亞·柏林肖像藏書票一張,即兩種隨機發一種。
【名家推薦】
蛭田圭在這本書中以平衡而又深刻的筆觸描繪了兩位開創性的思想家,他們都是猶太人,都是極權主義的反對者,他們本應彼此欽佩,卻被一種敵意分裂,這種敵意暴露了20世紀德國哲學和英美哲學之間以及進步和自由傳統之間的斷層。
——邁克爾·伊格納季耶夫 加拿大歷史學家、《伯林傳》作者
蛭田圭在這本大著中做出了一項非常了不起的成就,他將思想史和政治理論相結合,重新構建了漢娜·阿倫特和以賽亞·伯林的相遇,在講述兩位主人公苦澀的互動經歷的同時,提煉了他們關於人性、自由和極權主義的一般理論主張。出色的構思和行文,使這本書成為跨領域研究的天賦之作。
——薩繆爾·莫恩 耶魯大學歷史系教授
這是第一本專門致力於阿倫特和伯林相遇細節的著作,它平衡而有見地,澄清了伯林對阿倫特強烈反感的歷史之謎;成功穿越了艾希曼之爭的險灘,探討了伯林和阿倫特對帝國主義和他們各自第二祖國的看法。
——塞拉·本哈比 耶魯大學尤金·麥耶政治學與哲學教授
這本重要且文筆優美的書以阿倫特與伯林的個人和理論沖突為中心,將歷史背景與現代政治理論中的問題融為一體。它優美的風格和語言,適合任何對阿倫特、伯林或冷戰思想背景感興趣的人閱讀。
——克里斯蒂安·J. 埃姆登 萊斯大學人文學院政治思想史教授
一部傑作,它闡明了現代政治思想的兩位代表人物之間的棘手關系。蛭田圭以一流外科醫生的精準和優秀小說家的雄辯,剖析兩位猶太流亡者和自由捍衛者如何以相互沖突的方式對他們所處的災難性時代做出了回應。他還細致入微地探究了兩位主人公彼此的怨恨(伯林)和冷淡(阿倫特)。這部引人入勝的作品調動了思想史和政治理論的研究方法,取得了出色的效果。
——瓊·考克 曼荷蓮學院政治學名譽教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