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ISBN |
9787305260070 |
定价 |
RMB84.00 |
售价 |
RM92.40 |
优惠价 |
RM69.30 * (-25%)
|
作者 |
蒂莫西·米切爾
|
译者 |
錢靜遠 / 劉夕冉 / 那黑 |
出版社 |
南京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
2024-06-01 |
装订 |
平装. 438 页. |
库存量 |
購買後立即進貨 下单时可选择“空运”或“海运”(空运和海运需独立下单)。空运费每本书/CD是RM27.00。 空运需时8-11个工作天,海运需时约30个工作天。 (以上预计时间不包括出版社调货的时间以及尚未出版的预购商品) 库存有限或需要调货,订购时间可能延长。如无法订购则将通知进行退款。 |
|
我要订购 有现货时通知我 |
|
放入下次购买清单 |
|
|
|
|
|
|
|
|
|
|
|
|
|
|
|
|
人們常說,石油是一個 “詛咒”——它給中東產油國帶來了連年的戰火、深重的腐敗和劇烈的不平等。蒂莫西·米切爾卻揭示了一段面向更加多重的覆雜歷史。
人類大規模使用的第一種碳能源——煤炭曾賦予煤炭工人爭取訴求的有力武器,在物質和技術的屬性上與之迥異的石油,卻創造出了一個截然不同的能量流通網絡,形塑了被寡頭掌控的碳民主。豐富而廉價的石油似乎永不耗竭,由此產生了基於無限增長哲學的 “經濟”,並成為現代政治所管理的中心對象。出於維持“無限” 的石油供應這個“戰略安全”的需要,西方依賴一個不民主的中東。可當西方的軍事幹預在中東搖搖欲墜,石油供應岌岌可危之時,建基在石油之上的政治格局不得不面對危機已至的現實……
米切爾帶我們追溯久被忽視的石油本身作為“帝國血液”的生產與流通歷程,逐一撥開“民主”“自決”“發展”“經濟”等理念和話語的迷霧,勾勒出一部與殖民現代性和自然政治深度交織的能源史。 |
|
|
|
|
|
|
|
|
|
|
|
購買中國簡體書籍請注意:
1. 因裝幀品質及貨運條件未臻完善,中國簡體書可能有出現磨痕、凹痕、折痕等問題,故簡體字館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缺頁等較嚴重的狀態外,其餘所有商品將正常出貨。
|
|
|
|
|
|
|
|
|
目 錄
英文2023版前言:出版十二年後的《碳民主》
鳴謝
導論
第一章 民主的機器
第二章 來自仙境的獎賞
第三章 被統治者的同意
第四章 善意的機制
第五章 燃料經濟
第六章 怠工破壞
第七章 從未發生過的危機
第八章 “麥當勞–聖戰”
結論:不要再指望石油
英文2013版後記
參考文獻
索引
|
|
|
|
|
|
|
|
|
|
|
|
|
|
|
作者簡介
蒂莫西·米切爾
(Timothy Mitchell,1955— )
生於英國,現任哥倫比亞大學中東、南亞和非洲研究系威廉·B. 蘭斯福德中東研究講席教授,是中東研究領域具有廣泛影響的政治理論家和歷史學家。
他在劍橋大學讀法律本科時,選修的一門伊斯蘭教法課程 激發了他對該地區的興趣,由此轉入歷史門下,並在普林斯頓大學獲得政治學和近東研究博士學位。
跨學科的背景給了米切爾宏富的知識和銳利而獨特的視角。他的研究處在政治理論、STS(科學技術與社會研究)、資本主義史和環境史等多學科的交叉點上,以融貫實證社會科學與歷史學的分析方法,思考殖民在現代性形成中的地位、中東的物質和技術政治,以及經濟學和其他形式的專家知識在集體生活管理中的作用等問題,尤其會別樹一幟地對物質與技術物給予特別的重視。
著有《殖民化埃及》(簡體中文版《再造國家:埃及在 19 世紀》)、《專家之治:埃及、技術–政治和現代性》等,並主編《現代性諸問題》。 作品被譯為漢語、阿拉伯語、波斯語、希伯來語和土耳其語等多種語言出版。
-
譯校者簡介
錢靜遠:芝加哥大學社會科學部政治學講師。
劉夕冉:芝加哥大學國家輿論研究中心(NORC)高級研究員。
那黑:北京大學社會學系碩士。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