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购商品
书目分类
特别推荐
「心靈和身體不是分離的實體,而是同一個生命。」──卡爾.榮格(Carl Jung) 「我不擁有心靈,但我以各種方式存在於世界中,醒著、夢著、幻想著,但總是以一種人類特有的,即心靈的方式。」──克莉絲汀.唐寧(Christine Downing),宗教學者,於1977年為榮格做的辯護 《榮格與現象學》是榮格學術研究中的經典著作,1991年出版至今,仍是討論榮格思想基礎的重要資料。 在本書作者布魯克眼裡,榮格可視為一個現象學家,卓越的存在經驗洞察,讓他對人類的理解直指存在現象學的核心。榮格努力探究人類的存在經驗,讓心靈能與世界直接聯繫,卸下當代文化對存在經驗的遮蔽,使生命經驗不再只是疏離的「客觀」知識,並將身而為人的情味還給人。 事實上,榮格也曾描述他自己的方法為現象學的,尤其是與佛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及診斷式精神醫學形成對比。然而布魯克卻發現,榮格經常在揭示現象學洞察時又掩蓋它。榮格的寫作方式帶有認識論上的折衷主義,他的醫學訓練常讓他不自覺地回歸熟悉的二元論和科學實證語彙,造成表達上的紊亂與晦澀。 本書從存在現象學的角度重構榮格心理學,深入挖掘榮格如原礦般的浩繁著作,帶領讀者理解他試圖展現的究竟是什麼,還原榮格思想真正的質地,打磨拋光後呈現給世人。 作者認為,榮格對於根源性語言的強調呼應了現象學「回到事物自身」的方法,而現象學所主張的「心靈是經驗的場所,而這個場所就是我們生活的世界」,也呼應榮格的志業──一種為世界重拾靈魂感的文化治療。 「本書不是對榮格的批評,更不是否定,而是要讓榮格珍貴的洞見以清晰一致的語言呈現在世人面前。只要讀者把握住這一點,就可以安穩地悠遊於本書的各章之中,享受榮格心理學與存在現象學的洗禮。」──李維倫 本書特色 ★第一本從現象學角度討榮格思想和心理治療的經典著作,學理案例兼顧。 ★結合現象學、分析心理學、近代科學、神學與信仰、藝術美學等領域,值得一讀。 誠摯推薦 王浩威 | 榮格分析師、臺灣榮格心理學會理事長 呂旭亞 | 榮格心理分析師 林耀盛 | 臺灣大學心理學系教授 紀金慶 | 臺灣師範大學通識中心助理教授 楊婉儀 | 中山大學哲學研究所教授 蔡怡佳 | 輔仁大學宗教學系教授 蔡昌雄 | 南華大學生死學研究所助理教授 (依姓氏筆畫排列)
中文版序一 | 榮格與現象學:從揭示與隱蔽之間的現象性談回到事物自身的意涵 / 楊婉儀 中文版序二 |為世界重新賦予靈魂的心理學 / 蔡怡佳 導讀 | 榮格心理學的洞見與閱讀存在經驗的方法 / 李維倫 推薦序 作者自序 第一章 朝向一個現象學分析心理學 第二章 榮格心理學綜覽 第三章 現象學架構下的榮格方法 第四章 對榮格之非洲經歷的批判性討論:心理生活的場所 第五章 心靈和經驗的結構 第六章 自性和個體化 第七章 意識和無意識 第八章 原型 第九章 一個臨床研究 第十章 主題的整合 附錄一 參考文獻 附錄二 英文索引
作者簡介 羅傑.布魯克(Roger Brooke) 生於南非,於1989年在南非的羅德斯大學(Rhodes University)獲得心理學博士學位。他的論文指導教授德雷爾.克魯格(Dreyer Kruger)是南非第一位以存在現象學取向進行實務與教學的心理學家。 布魯克自1994年起任職美國杜肯大學(Duquesne University)心理學系教授,並擔任該校臨床心理培訓主任,直到2022年退休。他也是一位榮格治療師與學者,活躍於美國的榮格學圈,目前在匹茲堡進行私人執業。 布魯克的理論和臨床工作深受榮格和現象學傳統的影響。著作部分,除《榮格與現象學》外,他也是《進入榮格世界之路》(Pathways into the Jungian World, Routledge, 1999)的編者。 譯者簡介 李維倫 美國杜肯大學(Duquesne University)臨床心理學博士,政治大學哲學系專任教授。臨床心理師特考及格。曾任東華大學諮商與臨床心理學系教授與系主任、東華大學心理諮商與輔導中心主任、長庚醫院(台北、林口)臨床心理師。主要研究領域為心理治療、現象學心理學、本土臨床心理學、現象學方法論、催眠意識狀態。著有《存在催眠治療》一書,譯作《現象學十四講》及合著作品等。
最近浏览商品
客服公告
热门活动
订阅电子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