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再探侘寂
|
|
Wabi-Sabi: Further Thoughts |
|
|
|
|
|
|
|
|
ISBN |
9786267561164 |
定价 |
NT300 |
售价 |
RM46.90 |
优惠价 |
RM40.33 *
|
作者 |
李歐納.科仁
|
译者 |
黃煜文 |
出版社 |
大家出版社
|
出版日期 |
2024-11-27 |
装订 |
平裝. 單色印刷. 96 页. 18. |
库存量 |
海外库存 下单时可选择“空运”或“海运”(空运和海运需独立下单)。空运费每本书/CD是RM13.50。 空运需时8-11个工作天,海运需时约30个工作天。 (以上预计时间不包括出版社调货的时间以及尚未出版的预购商品) |
|
|
|
放入下次购买清单 |
|
|
|
|
|
|
|
|
|
|
|
|
|
|
|
|
侘寂──質樸、禪意、不完美、非永存
傳承五百年的經典日本美學哲學,
概念如何成形、為何難以言喻,又是為什麼會與瞬息萬變的數位時代產生扞格?
內蘊豐厚的「侘寂」概念,可說是串連了日本文化中許多深沉的精神性與文化表現。但也正因如此,這個概念格外玄祕、難以言傳。
李歐納.科仁的《侘寂Wabi-Sabi》首度將侘寂帶入歐美,他筆下明確的描述、定義,為侘寂做了一番定義釐清,進而促使這個概念普及,在設計、建築、藝術甚至商業領域催生了廣度驚人的侘寂風潮。三十年以來,侘寂對許多人來說已不是陌生名詞,但看著眼前許多刻意刷舊、脫色、斑駁、鏽蝕的碗盤瓶器,甚至裝潢,我們怎麼確定自己理解的,不是對侘寂定義的淺薄誤解,而真的是侘寂根柢那既深沉又顛覆的靈魂?
侘寂即是──
美學的他者
尋常之物的蛻變
安貧
不完美
存在於「無」所孕生的無限可能性
這樣的定義,若從表面理解,便容易成為平面呆板的想像,造就許多物事空有侘寂之名,卻與核心精神無關,甚至背道而馳。於是,科仁潛入侘寂的源頭,從詩歌、茶道、禪宗等起點探看概念成形的背景與演變,再梳理其發展與衰微。當我們認識侘寂的形成過程,便能體會這些特質並不是獨斷的美學判準,更不是要求人模仿的指導原則,而是對於環境、物件、心境與感受更全盤的包容、欣賞與價值再發現。
這趟回溯之旅,最出人意表的收穫,正是讓我們理解侘寂不是某些事物天生就有的某種內在特質,更不是物品的製造者一廂情願定義的特性,而是觀看者在理解侘寂的內涵之後,心懷侘寂,對事物提出的詮釋與發掘出的價值。
亦即──若對外在物體的本質、內在情感的狀態與精神態度,均有所覺察,便能在眼前一片逐漸腐朽分解的枯葉上看出侘寂。
一旦能看出侘寂,在回溯過去之餘,我們也能著眼現在、迴避危機。在如今資訊氾濫的數位世界,侘寂是種反向哲學,讓我們後退一步,重新思考0與1的編碼、簡化與像素模擬的虛擬世界,是否奪走了我們的生命經驗與生活細節,磨鈍了我們的感受力,讓人陷入感官知覺貧乏而不自知。藉著侘寂那強調以自己的眼光與真實互動,進而鑑賞細節、主動詮釋、破壞框架的動態顛覆思維,我們或許終能避免陷入麻木無感的困境。
|
|
|
|
|
|
|
|
|
|
|
|
|
|
|
目錄
前言
侘寂的宇宙
侘寂溯源-Ⅰ
侘寂溯源-Ⅱ
侘寂的物質性本質
侘寂的現實 vs. 數位現實
註解
圖片說明與來源
|
|
|
|
|
|
|
|
|
|
|
|
|
|
|
作者簡介
李歐納.科仁(Leonard Koren)
跨領域文化人,身兼作家、編輯、出版人。UCLA建築與都市設計碩士,1976年創辦著名前衛圖像雜誌《WET: the Magazine of Gourmet Bathing》,圖像豐富的雜誌版面頗具實驗性,內容融合了多種文化現象,風靡眾多讀者。
曾長期居住在日本,與眾多創作者交流,同時從事設計顧問和雜誌連載等工作,在著名文化雜誌《BRUTUS》上長期以文化人類學與反文化角度執筆專欄。
代表作《侘寂Wabi-Sabi》首度以一般人容易理解領會的方式把侘寂的概念帶到歐美眼前,從1990年代起激發包括平面與工業設計、建築在內許多創作者的靈感,帶動歐美探討、實踐侘寂概念的風潮,甚至在商業公司促發「簡單質樸」的企業精神。
其他亦著有多本文化與美學書籍:例如《侘寂Wabi-Sabi》《Which "Aesthetics" Do You Mean?: Ten Definitions》《礫石與沙:日本枯山水庭園的見微知著》、《擺放的方式:安排物件的修辭》、《體驗泡澡:在熱水中泡出設計》、《藝術家在做什麼?:六個理解藝術的二十世紀經典例子》、《花店:關於那些花所傳遞的故事》等。
譯者簡介
黃煜文
專職譯者,譯有《單一文化的陷阱》、《教父》、《我們最幸福:北韓人民的真實生活》、《耶路撒冷三千年》與《虛擬貨幣經濟學》等書。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