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购商品
书目分类
特别推荐
「影像發聲」在實務研究上該如何操作? 不論是學術界或一般社會大眾,都可以學習如何「讓影像說故事」! 在1990年代,Caroline C. Wang和Mary Ann Burris兩位研究者創造了名詞「影像短篇小說(photo novella)」,這是一種後來被稱為影像發聲的質性研究方法、參與式行動研究的一種形式。 從歷史上看,影像發聲曾被用來突顯那些被邊緣化者的經歷和觀點,那些在權力位置上通常聽不到的聲音,影像發聲將邊緣化的人帶到中心,透過這個過程,影響並執行產出正向改變。這本書就是特定為有使用於影像發聲需求的人所寫的,學術內、學術外都可以使用。影像與照片,幫助我們理解、質問和建立認同。 專業推薦 鄭怡雯 國立臺北科技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副教授 曾任「影像發聲法的分析與應用」國科會研究計畫主持人
前言 致謝 第一章 攝影和研究 小故事 一、影像發聲簡介 二、歷史概述 摘要 第二章 影像發聲的理論基礎和目標 小故事 一、研究方法學 二、三個理論基礎 三、影像發聲的目標 四、建立影像發聲研究架構 摘要 第三章 影像發聲操作方法和步驟 小故事 一、如何進行影像發聲? 二、準備 三、前五個步驟 摘要 第四章 參與式的資料分析 小故事 一、資料分析的兩個目的 二、第一個目的:塑造行動 三、第二個目的:累積知識 摘要 第五章 影像發聲的倫理議題及如何與審查委員溝通 小故事 一、倫理考量 二、與研究倫理審查委員會合作 摘要 第六章 影像發聲展覽 一、第七步:呈現—將展覽視為研究場域 二、範例 三、展會籌備 摘要 第七章 影像發聲的優缺點和未來發展 小故事 一、優點和缺點 二、影像發聲的未來 摘要 附錄
作者簡介 Amanda O. Latz 美國鮑爾州立大學教育系成人高等與社區教育副教授 Thalia M. Mulvihill 美國鮑爾州立大學社會教育基礎和高等教育教授,及維吉尼亞B.鮑爾創意探究中心研究員。 教授質性研究方法課程,著重以基於藝術的教育研究和生活寫作。 譯者簡介 蔡春美 現職:輔仁大學心理學系副教授 學歷:臺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系博士畢 經歷:臺北大學社會工作系兼任助理教授、華人伴侶與家族治療協會秘書長 專長:家族治療、歧視汙名與平權、社區/社群心理健康與倡議、影像發聲 譯著:《團體動力學:團隊工作的應用》、《性與性別教育:發展心理學取向》、《挑戰成癮觀點》、《幼兒個人、社會與情緒發展》、《正向情緒管理:針對校園中兒童及青少年的心理問題》
客服公告
热门活动
订阅电子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