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购商品
书目分类
特别推荐
名人推薦 「教師無處不有,惟缺向學之人。」――美國詩人溫德爾•貝里(Wendell Berry) 「周老師分別介紹了殉道、沙漠、修道、東正教、依納爵、加爾默羅,以及宗教改革與福音派在內的七個靈修傳統。不只有歷史背景及其時空發展的細膩書寫,也有聖經文本的相關敘事、關鍵性的神學主題、主要領導者的生平與貢獻、各個靈修傳統的精神與特質,最後還帶出與當代信仰生活的關聯與應用,可以說全面且生動地帶領讀者深入其境、同感一靈,令人耳目一新。」――鄭仰恩,濟南教會神學與教育牧師、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研發中心特約研究員 「本書所講的七種靈修傳統,或多或少的都是以耶穌基督為中心。這種以耶穌基督為中心的靈修,可以因應處境,而有歷史中出現的七種傳統。歸根究底,都不外在耶穌基督裡去除老我、活出新生。但願這本書可以為上主使用,拓闊華人教會的眼光,幫助在不同處境之中的弟兄姊妹,操練對上主的專注。」――鄧紹光,香港浸信會神學院基督教思想教授 「周學信老師以他深厚的歷史神學家的基礎背景,從事基督教會二千年來主要靈修傳統的敘述,選擇了七篇主題,讓人能對基督徒靈修傳統有確切的把握,同時呈顯了七種靈修的特性。雖然基督徒靈修皆以基督的生命為中心,但不同的類型反映了基督徒靈修的多元流露及見證,同時也在其中指向同一的主旨:耶穌基督是信徒生命的一切。」――劉錦昌,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基督教教育中心前主任 「基督教靈修學的目標就是在愛和靈裡的自由中成長,活出蒙神喜悅的人生,以祂地上國度子民的身分施行祂的旨意。由於罪惡人性,我們必須不斷擺脫阻礙聖靈作工的事物。在聖靈裡生活就代表刻意捨去人的本性,為基督的聖靈而活。這樣做,就會與神親近。唯有神無條件的愛擄獲我們的心,改變我們的生命,才是真正的基督教靈修學。」――周學信,中華福音神學院教會歷史與神學教授
推薦序1 受邀參與「向山舉目」的行列! 鄭仰恩 推薦序2 以耶穌基督為中心 鄧紹光 推薦序3 享受與天父的合一 劉錦昌 作者自序 一條信仰的康莊大道 周學信 導論 何謂基督教靈修學 一、如何定義基督教靈修學 二、靈修學與神學和解 三、多元主義時代的靈修學 四、基督教靈修學的目標 第一堂課 殉道靈修 什麼是殉道靈修? 三種殉道類型 教會是什麼? 馬丁路德談教會的七個記號 殉道靈修的開始 殉道靈修的根本意義 十架是信仰的標誌 早期教會受逼迫 殉道靈修的核心 羅馬帝國迫害基督徒的四個原因 殉道是一種生活方式 第二堂課 沙漠靈修 奮鬥掙扎的人生 帶有目的的古怪行為 不流血的殉道者 為何是沙漠? 內心的黑暗 「不動心」:不受干擾的平靜 現代沙漠 第三堂課 修道靈修 修道院的韻律與節奏 聖經中的韻律與節奏 修道主義的根 埃及修道主義之父—— 帕科繆 東方修道主義的奠基者—— 大巴西流 奧古斯丁的修院會規 西方修道主義之父——努西亞的本篤 本篤修道院的影響 波尼法與伯達 第四堂課 東正教靈修 前言:今天東正教的普世狀況 東方與西方教會分裂的原因 東正教的靈修1:耶穌禱文 如何操練耶穌禱文 操練心禱的五個階段 耶穌禱文的特色 東正教的靈修2:聖像靈修 「聖像」的靈修意義 寫作聖像的屬靈經歷 兩幅聖像的屬靈意義 第五堂課 依納爵靈修 靈修是一座橋樑 依納爵靈修的四個特質 依納爵.羅耀拉的生平 依納爵神操 神操的主要目的 基本原則與基礎 第一週:檢視良心與罪孽 第二週:默觀永在君王的生命 第三週:默觀耶穌受難,上十架,受死,埋葬 第四週:參與耶穌基督復活的生命 第六堂課 加爾默羅靈修傳統 亞維拉的大德蘭 接受呼召的過程跟背景 靈心城堡(七寶樓台) 第一個階段:滌淨之路(煉淨之路) 第二個階段:光照之路(啟蒙之路) 第三個階段:聯合之路(靈魂是被動的) 聖女大德蘭的神魂超拔 十架約翰的生平與性格 十架約翰的靈修教導 與神聯合 激進的剝去自我 心靈黑夜 默觀的禱告 基督作為中心 第七堂課 宗教改革與福音派靈修 基督中心的靈修 崇拜的核心是講道 改革運動的背景 宗教改革靈修的基本特徵:講道 十架神學與榮耀神學 約翰.加爾文的教導 神的道和靈修的關係 福音主義是一種靈修形式 福音派靈修的四個特質 附錄一 中文參考書目 附錄二 英文參考書目 附錄三 圖片來源
作者簡介 周學信(Samuel H. H. Chiow) 生於新北市,隨宣教士父母先後定居於菲律賓、日本及美國。十二歲蒙召獻身,自中學起即在美國受聖經與神學教育。美國聖路易大學哲學博士,專攻歷史神學,主要研究早期教父神學及政教關係。曾任聖光神學院院長,現為中華福音神學院教會歷史與神學教授,致力於探索基督教靈修傳統、當代神學與公共神學。 著有《無以名之的雲》、《拉比傳奇》、《行動的原點》、《神學通識30課》(以上為校園出版),《靈恩神學與歷史探討》、《可有一席為你?》、《踏不死的麥種》、《不可討價還價的神?》(以上為華神出版),《靈閱:生命塑造讀經法》(真哪噠出版)。透過文字與講道分享,將學術研究與公共參與交織相融,做出最有力的實踐。
客服公告
热门活动
订阅电子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