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购商品
书目分类
特别推荐
探討了不同技術變革時期人們對電影體驗的構思,比較了人們對數字技術的接受情況,闡釋了20世紀50年代以來電影技術的變革。 本書重點關注三大顛覆性技術變革事件:20世紀50年代初期至中期的寬銀幕電影和3D系統、20世紀90年代末至21世紀初的數字電影,以及自2005年以來數字3D技術的普及。寬銀幕電影給予演員生動特寫,營造身臨其境的感覺,增強真實感。 相比之下,數字時代的電影較少關注觀眾的身體反應,而把注意力放在了信息流、敬畏以及對空間性和具身性的塑造上。本書同時拉長歷史跨度進行討論,描繪了電影體驗與工業、文化和跨媒體之間的關係和互動。
引言:移動機器 第一章“窒息於火熱的阿拉斯加”:寬銀幕電影那令人渴望的魅力 第二章立體聲寬銀幕電影《伊甸園之東》:親密行為的大特寫 第三章數字電影的別樣魅力:關於具身性、主體間性與直接性的討論 第四章敬畏與侵略:《星救大戰前傳1:幽靈的威脅》和《家宴》中的擦除效果 第五章會聚點:3D電影彼時此時吸引力的概念 參考文獻
阿里爾·羅傑斯 (Ariel Rogers),美國西北大學傳媒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為電影歷史、電影理論和相關媒體,重點關注新興電影技術。她的學術研究重新評估了有關電影、電視和數字媒體性質與功能的關鍵假設,揭示了技術、形式和體驗之間的多樣關係。她的作品涉及寬銀幕電影、數字電影、特效、屏幕技術和虛擬現實等主題。阿里爾·羅傑斯在《電影批評》 (Film Criticism)、《銀幕》 (Screen) 等雜誌上發表論文多篇,出版專著《電影的魅力:電影新技術體驗》(Cinematic Appeals: The Experience of New Movie Technologies)、《銀幕之上:展示移動圖像,1926—1942》 (On the Screen: Displaying the Moving Image, 1926-1942)。
客服公告
热门活动
订阅电子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