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本書探索了便宜貨如何征服美國人。自18世紀以來,各種便宜貨便逐漸滲入美國人的生活。這不單是一部關於美國廉價商品的歷史,也是一個關於欲望、消費主義與全球化的故事。
在全球工業生產與貿易體系的驅動下,各種家居神器、贈品、禮品、收藏品、新奇玩意兒源源不斷地湧現,以各種真實或虛假的承諾,強勢改變了美國人的消費習慣、大眾心理乃至民族特性。
死神來了,也要狂買便宜貨!便宜貨,讓中層和下層也能享受“美好生活”。但,這樣一個普通人也能、也會買買買的世界是如何形成的?它又如何影響了身處其中的個體和社會?
便宜貨,讓幾乎所有人都能過上“美好生活”。這個普通人也能、也會買買買的世界如何形成?又如何塑造了人們的生活方式?
便宜貨並非僅僅是在浪費金錢,它更是人們借以暢想未來美好生活的通道。它們保證便利,提升地位,帶來新鮮感,提供價值,彰顯情調……在無窮無盡的便宜貨中,讀懂我們內心的焦慮、沖動與欲求,以及它們如何被消費主義所放大和驅策
一部趣味橫生的美國廉價商品史,也是一部欲望、消費主義和全球化的歷史
專業評論:
部分歷史,部分社會學,再加上一些火花四射的經濟洞察,《便宜貨:廉價商品與美國消費社會的形成》是我們急需的一部關於我們視為理所當然的日常商品的詞源學。它娓娓而談,機智幽默,極具吸引力。——《文學樞紐》
沃洛森是那種能讓一個學科生動起來的歷史教授……在本書中,沃洛森將她對美國流行文化的興趣與她在美國經濟史方面的專長巧妙結合,創造了對美國消費主義的解讀,這種解讀就像我們本身的消費習慣一樣,既令人著迷又充滿推動力。——《流行事物》
沃洛森揭示了一些引人入勝的發現和聯系……本書的核心主題其實並非便宜貨本身,而是那些掏空我們錢包的方案及其制定者。這些人想出了一百種方法來利用我們,也有一百種方法讓我們樂於被利用。我們深陷其中,卻還不斷要求更多。——《芝加哥讀者》
我能做的唯一觀察,也是一個相當明顯的觀察,就是我在整本書中描述的垃圾工業綜合體不知羞恥,沒有限制。這也是我現在才真正開始欣賞的東西,因為我不再有歷史學家的知識性距離,而是自己處於垃圾漩渦的中心。總是有機會賣更多的垃圾,甚至特別是對脆弱的、生病的和悲傷的人。這讓我為自己和病患集體感到憤怒,而不是疾病本身。——《波士頓評論》
自18世紀的消費者革命以來,大量廉價商品的出現使我們能夠購買無用的東西;但學者沃洛森在這部豐富而廣泛的文化史中指出,所有這些垃圾都伴隨著環境、經濟和精神上的代價。它提出了一個問題:被所有這些小玩意和雜物包圍,我們自己也變得糟糕了嗎?——《新政治家》
便宜貨,讓幾乎所有人都能過上“美好生活”。便宜貨背後,隱藏著你是誰、你渴望成為什麽的密碼。一部美國便宜貨的歷史,也是一部欲望、消費主義與全球化的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