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购商品
书目分类
特别推荐
是由兩岸近代史學界合作撰寫的中國近代史(1840—1949),參與者共57人。分晚清卷和民國卷,各卷又分別分為上、下兩冊,上冊為通史,下冊為專題史。本書論述了近代史上的一系列重大問題,比較全面和系統地展示了自1980年以來近代史方面的新研究成果。本次推出的是晚清卷。
序一 王建朗 / I 序二 黃克武 / XIII 【上冊】 第一章 清代通商與外政制度 001 一 通商與外政制度的概念意義 001 二 互市:清代的通商制度 009 三 清代的外政秩序:以通商公文書往來與涉外司法裁判為中心 021 第二章 十九世紀前期中西關係的演變 041 一 中西貿易及其體制 041 二 經濟、法律與道德的衝突 051 三 從對抗走向戰爭 064 第三章 近代的開端:鴉片戰爭 075 一 戰爭的醞釀:茶葉、白銀、鴉片 075 二 戰爭的進程:占領土地及其他 084 三 戰爭的結果:從外到內的變化 093 第四章 條約制度的建立及其影響 111 一 條約制度的形成和發展 111 二 條約制度的主要內容:行使「準統治權」的特權制度 119 三 清政府的認識與應對 129 四 條約制度與中國傳統社會的變形 137 第五章 中華宗藩體系的挫敗與轉型 145 一 西方國際法秩序原理的論述 148 二 東方國際法秩序原理的論述 152 三 東西國際秩序原理的糾葛 162 四 宗藩體制的崩解與轉型 179 五 轉型後中華國際體系內部的原理矛盾 183 第六章 太平天國的興起與敗亡 195 一 太平天國的興起 195 二 太平天國與清政府的對峙 203 三 太平天國的敗亡 226 第七章 洋務運動與早期現代化 231 一 動因與環境 231 二 推進與成效 240 三 阻力與困頓 258 第八章 派系分合與晚清政局 271 一 咸同交替與派系新局的形成 271 二 派系之爭與政務影響的深化 279 三 「帝后黨爭」浮現與派系分合的激化 286 四 滿洲親貴集團的掙扎與清末派系的殘貌 301 第九章 從甲午戰爭到戊戌變法 313 一 甲午戰爭及其深度影響 313 二 變法訴求步步升級 320 三 明定國是 急行新政 337 四 陰影下的困局與悲劇 355 第十章 義和團運動與二十世紀中國 367 一 義和團運動興起的國際國內背景 367 二 從拳到團:清廷對民間結社的利用 373 三 義和團轉戰京津 380 四 八國聯軍入侵北京 387 五 《辛丑合約》:中國的低谷與起點 394 第十一章 十年新政與清朝覆滅 401 一 清末新政改革綱領的制定 402 二 1901—1905年的新政改革 408 三 1906—1908年:政治改革的啟動 416 四 1909—1911年:攝政王載灃主持下的改革 423 五 新政改革與清朝的覆滅 432 第十二章 立憲運動與民間憲政訴求 443 一 立憲派與立憲思潮 444 二 立憲政團紛起 450 三 立憲派參與議政 458 四 國會請願風潮 468 五 立憲陷入絕境 475 第十三章 帝制面臨的挑戰:新政的制度困境和倫理轉換 485 一 近代權勢結構的轉變 487 二 庚子後清廷的失道形象和士人心態 493 三 自上而下的立憲 498 四 制度困境下的新政 510 五 小政府和大政府的緊張 524 【下冊】 第十四章 現代經濟的起步:晚清的經濟發展 527 一 貿易發展及其影響 528 二 工業發展及其影響 540 三 農業發展及其影響 550 四 雙元經濟問題 555 第十五章 悸動的農村與農民 563 一 農民的經濟生活 563 二 異軍突起的鄉村工業 580 三 發育中的要素市場 593 第十六章 二十世紀初的收回利權運動 609 一 收回利權運動的興起 609 二 收回利權運動的主導者和參與者 617 三 收回利權運動的若干案例 624 四 收回利權運動的影響、作用及相關問題 637 第十七章 清季人口與社會 645 一 清中葉以降的人口統計與估計 645 二 人口結構及其變遷 677 第十八章 大變局下的生活世界:洋貨流行與生活啟蒙 691 一 洋貨初銷、流行與普及 692 二 洋貨流行對消費方式的影響 699 三 洋貨符號意義的演變 708 第十九章 晚清士紳階層的結構性變動 737 一 鄉土權威:士紳的地位與角色 737 二 從保甲到團練:晚清士紳地位的變動 744 三 流動與分化:士紳與晚清社會結構的變動 753 四 權紳化趨向:士紳與晚清的制度變遷 763 第二十章 中西學之爭:從科舉、學校到學堂 771 一 教育與「教」、「育」 771 二 學堂與學校 775 三 新學制系統的建立 789 四 納科舉於學堂 797 第二十一章 晚清海防與塞防之爭 811 一 海防與塞防之爭產生的背景 812 二 海防論者所持觀點之分析 814 三 塞防論者所持觀點之分析 822 四 對塞防與海防論爭之評議 831 第二十二章 「過渡時代」的脈動:晚清思想發展之軌跡 837 一 傳統的內變:從「理與勢」到「體與用」 837 二 進化論與新宇宙觀 843 三 以太、心力與個人崛起 849 四 經學的解構與建構 855 五 精神困境與宗教渴望 861 六 重建政治正當性:權威與權力的衝突 867 七 「過渡時代」的思想啟示 872 第二十三章 天下、國家與價值重構:啟蒙的歷程 877 一 「天下」的破滅 877 二 國家觀念:從身分到契約 896 第二十四章 族群、文化與國家:晚清的國族想像 923 一 近代中國民族主義的興起 924 二 民族主義下的國族想像 935 三 黃帝子孫—作為族群共同體的中國 942 四 保教保國—作為文化共同體的中國 947 五 五族共和—作為政治共同體的中國 952 第二十五章 中國士人與西方政體類型知識「概念工程」的創造與轉化 963 一 政體類型知識「概念工程」在晚清中國思想界的起步 964 二 《大英國志》、蔣敦復與政體類型知識「概念工程」的現實意涵 968 三 「法國例證」的導入與政體類型知識「概念工程」的躍進 978 四 政體類型知識「概念工程」的意義 990 第二十六章 譯書與西學東漸 993 一 西學東漸浪潮日湧日激 995 二 不同傳播機構各擅勝場 1000 三 西學傳播之反應與影響 1014 第二十七章 晚清臺灣的社會經濟與文化發展 1029 一 開港後臺灣的經濟變遷 1029 二 晚清臺灣的社會變遷 1041 三 割讓前臺灣文化的發展 1052 參考文獻 1069 人名索引 1109 後 記 1137
編者簡介 王建朗 男,1956年11月15日生,江蘇姜埝人。現任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所長、研究員、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近代史系主任,兼任中國史學會秘書長。1983年畢業於復旦大學歷史系,獲歷史學學士學位;1986年畢業於復旦大學研究生院,獲歷史學碩士學位;1991年畢業於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近代史系,獲歷史學博士學位。1986年進入近代史研究所。1999年聘為研究員。2006年獲享政府特殊津貼。2009年評為二級研究員。2010年9月至2013年11月任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黨委書記。專業研究方向為近代中外關系史。 黃克武 男,出生於1957年,台灣中生代中國思想研究的代表人物,現任台灣「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所長。牛津大學東方系碩士,斯坦福大學歷史系博士。從事中國近現代思想史和文化史等方面的研究。
最近浏览商品
客服公告
热门活动
订阅电子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