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著名海外漢學家、李約瑟的學生白馥蘭,及其夥伴芭芭拉·哈恩、約翰·博斯科·盧杜薩米、蒂亞戈·薩拉瓦共同進行的農業人類學研究。對比不同文明視野下的農業智慧,發掘鮮為人知的農業文明:中東的郁金香品種研發系統領先世界幾百年;阿拉伯的椰棗綠洲文明包羅萬象、兼收並蓄;令亞洲古文明勃興的灌溉工程、改變西方人飲食習慣的可可豆、創造綠洲文明的椰棗樹、日本小農的手作醬油、鼓勵了愛爾蘭民族主義運動的土豆……農業改變世界的同時,世界也重塑著農業
這本書主要反對了史學界被歐洲中心主義統治的現象,采取了多文明比較的視野,對中國的粟種植,輪種,農作物多樣化交口稱讚。本書也是一本技術史類的圖書,作者對植物的物性進行了歷史性剖析。通過詳細解剖植物變成作物後,文化和意義層面的轉變,探究農業對人類的影響。
編輯推薦
中科院、南開大學、北京師範大學、東南大學植物史專家傾情推薦 |
|
|
|
|
|
|
|
|
|
|
|
購買中國簡體書籍請注意:
1. 因裝幀品質及貨運條件未臻完善,中國簡體書可能有出現磨痕、凹痕、折痕等問題,故簡體字館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缺頁等較嚴重的狀態外,其餘所有商品將正常出貨。
|
|
|
|
|
|
|
|
|
目 錄
導論
農作物景觀和歷史
農作物景觀概述
遷移與停留在原地
厚度與物性:超越人類歷史
農作物景觀的功能
農作物景觀的影響
注釋
第一章 時間
1.1 椰棗
1.1.1 起源故事
1.1.2 駱駝、貿易和資本主義
1.1.3 歷史、廢墟和懷舊的花園
1.1.4 加利福尼亞:根深蒂固的農業綜合企業
1.2 煙草的生命與時間
1.3 水稻:生命周期和深度歷史
1.4 內卷、勤勉革命和全球史的時間性
1.5 快與慢:綠色革命和可持續的截根苗
1.6 可可樹的社會生活
1.7 中國的粟:一種農作物景觀的全盛期、來世與覆興
注釋
第二章 地點
2.1 泡沫、鱗莖和補償:郁金香在資本主義歷史中的位置
2.1.1 曇花一現的歲月
2.1.2 傳統郁金香
2.1.3 奧斯曼郁金香
2.1.4 品味與市場
2.2 狂野的小麥西部:西部小麥景觀
2.2.1 眾多小麥景觀
2.2.2 相互關聯的小麥景觀
2.2.3 小麥品種和暴力的西部
2.3 塊莖的傳播
2.3.1 “永遠饑餓,從不貪婪”
2.3.2 塊莖和歷史
2.4 茶:當地農作物景觀、全球市場
2.4.1 中國的砧木
2.4.2 印度的嫁接
2.4.3 地點、權力和控制
2.4.4 推廣模型
2.4.5 價值、地點和距離
注釋
第三章 規模
3.1 關於規模的正統觀念:越大越好還是小即是美
3.1.1 英國農業革命
3.1.2 現代與後現代的正統觀念
3.2 煙草波動:規模的實地變化
3.2.1 煙草行業越做越大
3.2.2 黑奴解放與種植規模下降
3.2.3 農場再種植
3.3 咖啡拼圖:多種實地規模
3.3.1 咖啡:一段歷史
3.3.2 埃塞俄比亞:歷史的環環相扣
3.4 茶與意識形態:力求規模
3.4.1 放大中國模式:技術阻力
3.4.2 植物功能可見性
3.5 渾水
3.5.1 水、電和生活
3.5.2 水稻耕種
3.5.3 旱地農業
注釋
第四章 行動者
4.1 橡膠與暴力
4.1.1 森林里的橡膠
4.1.2 天然橡膠
4.1.3 小農的能動性
4.2 金雞納:能動性與知識歷史
4.2.1 樹皮和安第斯知識
4.2.2 奎寧如銀
4.2.3 金雞納的植物學與帝國政治
4.2.4 荷蘭帝國對生物堿的壟斷
4.3 像大象一樣觀察
4.3.1 戰士
4.3.2 仆人
4.3.3 糾纏的能動性
4.4 棉花市場和農作物景觀:未來行動
4.4.1 傳統行動者:植物、土壤和農場主
4.4.2 引入其他行動者:遷移中的象鼻蟲
4.4.3 行動者:未來行為與期貨法令
4.4.4 重新分配能動性
4.5 人類世和桉樹
4.5.1 縱火樹
4.5.2 種植園政治
注釋
第五章 組成
5.1 廢墟中的柑橘
5.2 “有待鍛造的武器”:全球資本主義漫長歷史中的塊莖
5.2.1 喂養和培養勞動力
5.2.2 痛苦之源還是幸福之源:廉價澱粉政治經濟學和道德
5.3 工人合作社
5.3.1 照顧與分享
5.3.2 混合栽培
5.3.3 農作物輪作
5.3.4 玉米田里的牛
5.4 雜草
5.5 遷移中的萬壽菊和意義
注釋
第六章 繁殖
6.1 育種
6.1.1 農作物多樣性和純系
6.1.2 植物育種和納粹帝國雄心
6.2 混合
6.2.1 醬油之國
6.2.2 波特酒:混合和品牌化
6.3 回收廢物
6.3.1 腰果蘋果和堅果:腰果的(再)生產
6.3.2 喬治 · 華盛頓 · 卡弗與廢物回收
6.3.3 農業遺產:從歷史的垃圾堆到未來的驅動力
注釋
結語 作物之外
注釋
參考文獻
致謝 |
|
|
|
|
|
|
|
|
|
|
|
|
|
|
[英]白馥蘭(Francesca Bray)
當代國際漢學界、社會人類學界、科技史學界的重要學者,師承李約瑟。國際科學史學會主席,劍橋大學李約瑟研究院成員,加州大學聖芭芭拉分校、愛丁堡大學榮休教授,也是列奧納多·達·芬奇獎章的獲得者。著有《中國科學技術史·農業分冊》(李約瑟主編)《稻米經濟:亞洲社會的技術與發展》《技術與性別:晚期帝制中國的權力經緯》《世界文明中的技術》等。
[美]芭芭拉·哈恩( Barbara Hahn)
得克薩斯理工大學歷史學教授
[印]約翰·博斯克·盧杜薩米(John Bosco Lourdusamy)
印度理工學院馬德拉斯分校歷史學教授
[美]蒂亞戈·薩拉瓦(Tiago Saraiva)
德雷塞爾大學歷史學教授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