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的連環效應、快速運作的社會、社群媒體的資訊轟炸,
我們每天要面對無數的正面、負面情緒起伏,
失望、徬徨、仇恨、得失心、嫉妒、憤怒……
只要挖掘情緒的根源,就能發現如空氣般存在於你我身邊的「焦慮」。
我們害怕「焦慮」、試圖避免「焦慮」,認為「焦慮」百害而無一利,
於是各種正向心理學、自我實現的風氣愈來愈盛,
我們不斷反省、鼓勵正向思考、放大每個小確幸說服自己應該滿足,
「我」真正的欲望和獨特性,就在無止境的積極正向意識中被忽略。
焦慮,是因為不瞭解自己的欲望
我們忙著追逐他者的欲望,渴望充滿虛假野心和理想的生活,
超載的情緒和執著破壞了與自我的健康關係,讓視野變得狹隘。
焦慮從「失去、自我受到壓抑」而生,卻也是幫助找到解答的指南針,
透過有意識的訓練,找出和欲望、他者的適當距離,回顧被遺忘的自我。
焦慮不是病,而是獲得能量的契機
「焦慮」,是在與自己、他人、社會、世界建立關係或產生影響時必然會出現的情緒。
本書作者批判將焦慮視為「異常」、「障礙」、「症狀」的醫學或心理學觀點,
呼籲停止將焦慮情緒解釋成個人層面的問題,而要將整體環境和關係結構納入考量。
焦慮是主體感受到的心情、情感和認知的綜合,接納焦慮是人生的一部分,
轉化為能量才是讓你我擁有更健康豐富生活的捷徑。
不被焦慮左右,從個人×他人×社會多角度探討
個人所經歷的焦慮或各種型態的心理問題,終究都和社會結構有關,
應該從社會集體生活下的心理反映來理解。
焦慮就像圍繞我們的空氣,是喚起欲望的力量,
唯有認識自己焦慮情緒的真面目,才能解放身心,瞭解「我」存在的意義。
焦慮是誠實反映你我存在的聲音,
請用心傾聽,找回自我意識,獲得更自由美好的生活。
療心專家誠摯推薦
諮商心理師╱《無憾的道別》作者 王映之
諮商心理師 王雅涵
臨床心理師╱「陽晴心理諮商所」副所長 張榮斌
「善言心理治療所所長」╱臨床心理師 劉仲彬
「人生設計心理諮商所」共同創辦人╱諮商心理師 盧美妏
臨床心理師 蘇益賢
(依姓名筆劃排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