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购商品
书目分类
特别推荐
本書指出,近代與中世紀的形而上學有著根本的不同,物理科學中基本術語的變化便是這種不同的體現。以近代與中世紀世界觀的清晰對比為線索,作者批判和評價了哥白尼以來每一個重要的近代預設,對因果性、實體、時間、空間、品質等基本術語及其內涵的變化進行了深入的歷史分析。哥白尼、伽利略、笛卡爾、波義耳、牛頓等人的重要性不僅在於為新概念找到了精確的數學應用,而且為舊術語賦予了新的意義,從而構建起全新的形而上學基礎。
前言 修訂版前言 第一章 導論 第二章 哥白尼和開普勒 第三章 伽利略 第四章 笛卡兒 第五章 17世紀的英國哲學 第六章 吉伯特和波義耳 第七章 牛頓的形而上學 第八章 結論 參考書目 索引 譯後記
愛德溫•亞瑟•伯特(1892-1989),美國哲學家、歷史學家。哥倫比亞大學哲學博士,康奈爾大學哲學教授。其主要著作有:《近代物理科學的形而上學基礎》(1924)、《科學時代的宗教》(1930)、《正確思考的原則和問題》(1931)、《英國哲學家:從培根到密爾》(1939)、《宗教哲學的類型》(1939)、《慈悲佛陀的教誨》(1955)、《人尋求神:宗教史和宗教比較研究》(1957)、《尋求哲學理解》(1965)、《人的旅程》(1981)等等。 譯者簡介: 張卜天,中國科技大學物理學學士,北京大學科技哲學博士,清華大學科學史系教授,研究方向為西方中世紀和近代科學思想史。精通科學史、科學普及與哲學翻譯,譯有著作近五十部。其譯文優美流暢,廣受讀者好評。
客服公告
热门活动
订阅电子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