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自序:公民社會與知識的「返身性」
Part 1 公民社會篇
1. 公民社會: 概念史與影響史 一、公民社會與民主政治 二、公民社會、市場經濟與民間組織 三、家庭、公民社會與國家 四、公共領域與公民社會 五、社會資本、信任和民主政治 六、非營利組織、全球化與全球公民社會 隨想‧ 筆記
2. 公民結社的結構變遷─以台灣非營利組織的發展為例 一、前 言 二、戒嚴時期對結社自由的限制及其後果 三、解嚴後的結構變遷與公民結社的實踐 四、公民社會的理論與非營利組織的社會角色 五、結 論 隨想‧ 筆記
3. 公民社會的價值觀─論「社會自治」的重建 一、前 言 二、傳統台灣社會中的結社與自治 三、台灣的社會變遷與公民參與 四、公民社會的新價值觀 五、結論:「社會自治」機制的重建 隨想‧ 筆記
4. 社會價值重建的機制與困境 一、前 言 二、價值重建的社會學分析 三、公民社會與「全盟」的角色 四、結論:突破困境、走出宿命 隨想‧ 筆記
5. 台灣非營利組織的公共性與自主性 一、前 言 二、「非營利組織」的意義及文獻回顧 三、問題意識的提出:非營利組織與「公私之辨」 四、台灣非營利組織的質化研究 五、問卷調查結果的量化分析 六、台灣的非營利組織與公民社會:「公共性理論」的建構與解釋 七、結 論 隨想‧ 筆記
6. 公民社會在台灣的成形經驗 一、前 言 二、公民社會的概念史與繼受史 三、解嚴後台灣社會的「正常化」:公民社會的萌芽 四、台灣的「第三部門」與「社會自治」:公民社會主體性的建構 五、結 論 隨想‧ 筆記
7. 社會運動的「機構化」:兼論非營利組織在公民社會中的角色 一、前 言 二、社會運動「機構化」現象的社會學分析 三、社會運動與「第三部門」的形成 四、台灣的「本土公民社會」與「全球公民社會」 五、結 論 隨想‧ 筆記
8. 公共領域的社會基礎 一、前 言 二、公共領域的基本問題:公共性 三、公共領域的社會基礎:台灣經驗的分析 四、結 論 隨想‧ 筆記
9. 民間社會新典範的崛起 一、台灣的「國家VS. 社會」關係:一頁滄桑史 二、解嚴前後的社會力分析 三、新興社會運動與台灣非營利部門的興起 四、政黨輪替後的發展:公民社會新典範的建立 五、結 論 隨想‧ 筆記
10.台灣民間社團的政治文化初探 一、前 言 二、台灣民間社團的發展軌跡及其政治文化特質 三、台灣民間社團如何增進公民素養與公民參與 四、結論:政治文化與公民文化的辯證關係 隨想‧ 筆記
Part 2 社會資本篇
11.社會信任、社會資本與非營利組織 一、前 言 二、社會信任與社會資本 三、台灣非營利組織的社會基礎 四、結 論 隨想‧ 筆記
12. 「社會資本」的理論定位與經驗意義:以戰後台灣社會變遷為例 245 一、前言:「社會資本」的理論發展及其社會意義 246 二、「社會資本」的理論定位與理念型建構 248 三、解嚴前後台灣「社會關係」的形態轉變與「自我組織」的趨勢 268 四、台灣社會「公共信任」的建立與社會資本的擴大積累 五、結 論
附錄一 附錄二 隨想‧ 筆記 參考文獻 本書文章出處一覽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