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ISBN |
9786267510056 |
定价 |
NT380 |
售价 |
RM59.40 |
优惠价 |
RM52.87 *
|
作者 |
徐哲身
|
出版社 |
風雲時代
|
出版日期 |
2024-09-19 |
装订 |
平裝. 單色印刷. 384 页. 21. |
库存量 |
海外库存 下单时可选择“空运”或“海运”(空运和海运需独立下单)。空运费每本书/CD是RM12.00。 空运需时8-11个工作天,海运需时约30个工作天。 (以上预计时间不包括出版社调货的时间以及尚未出版的预购商品) |
|
有现货时通知我 |
|
放入下次购买清单 |
|
|
|
|
|
|
|
|
|
|
|
|
|
|
|
|
※漢朝是中國歷史上繼秦朝之後的第二個大一統王朝。從西元前202年劉邦登基,到西元220年獻帝被廢,中間經歷王莽竊國,整個大漢王朝長達四百多年,是中國歷史上年代最長久的一個封建王朝。其中更出現了多位雄才大略的帝王,通西域、伐匈奴、平西羌、征朝鮮、服南夷,令大漢因而聲威遠播,至今華夏民族皆以「漢人」自居,即為明證。而精彩絕倫的後宮韻事,更是各大戲劇愛用的題材,且看在徐哲身筆下的大漢王朝會是什麼風貌!
※宮廷演義小說是以真實史事為依據,將帝王后妃之間的愛恨情仇、朝臣閹豎之間的糾葛爭鬥用生動的筆法描繪出來,使讀者更可身歷其境,仿如置身當代,較傳統歷史更具趣味性和可看性!
◎本書看點:
自劉邦創漢,至漢武帝即位,大漢的聲威也達到最高峰,史上更以「秦皇漢武」稱之,他在經濟上鑄五銖錢,文化方面則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對外採擴張政策,與匈奴長年交戰,並大開絲綢之路,使大漢威名遠至西域各方。後宮韻事則以他和李夫人的恩愛傳為佳話。而司馬相如和卓文君的故事,更是古今流傳的名篇。元帝時的昭君出塞,則是大漢和親政策的最佳代表。
楚漢風雲牽動歷史千年洪流
大漢雄威氣吞中原萬里江山
宮闈恩仇骨肉相殘人間悲劇
換日偷天三雄爭霸改朝換代
漢朝是繼秦朝之後的第二個大一統王朝。從西元前202年劉邦登基,到西元220年獻帝被廢,長達四百多年,是中國歷史上年代最長久的一個封建王朝。高祖建國後,採取與民休息,清靜無為的黃老政策,百姓安居樂業,豐衣足食,而漢武帝銳意進取,開疆拓土,抗擊匈奴,使漢朝達到了前所未有的輝煌盛世,也讓漢朝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帝國。無奈東漢後期,皇權虛弱無力,政治黑暗,群雄割據,王朝搖搖欲墜,終由曹丕取漢而代之,正式開始三國時代。
作者徐哲身以帝王后妃間的愛恨情仇及朝臣閹豎之間的糾葛爭鬥為主線,傳神生動地寫出大漢各帝的風貌。
漢朝在中國歷史上具有承先啟後的地位,其中出現了不少有名的君主,包括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平民出身的皇帝:漢高祖劉邦;以及雄才大略的漢武帝,他是第一個使用年號的皇帝,也是中國歷史上在位第四長的皇帝,更不用說後來的東漢光武帝劉秀,他的「仕宦當作執金吾,娶妻當得陰麗華」早已成千古名句,漢朝也因這些帝王的事蹟更顯精彩可看,本書即以大開大闔的筆調,抒寫從劉邦開國到獻帝遜位,涵蓋整個漢朝的歷史,深入刻畫了歷代皇帝與後宮名媛的悲歡愛欲,全書四冊,共120回,堪稱通俗講史演義之傑構。
一個人讀史,當用自己的眼光,不必以為那部《史記》,便是信史。所以這部《漢宮》雖說是小說體裁,與正史有別,然而書中所有的材料,倒非杜撰。閱者若因正史所無,就認為空中樓閣,那就未免腹儉了。──徐哲身 |
|
|
|
|
|
|
|
|
|
|
|
|
|
|
目錄
第三十一回 咎由自取
第三十二回 緹縈救父
第三十三回 太子行凶
第三十四回 西漢首富
第三十五回 金屋藏嬌
第三十六回 解語花
第三十七回 餘桃啗君
第三十八回 絕世佳人
第三十九回 福禍無門
第 四十 回 鳳求凰
第四十一回 衛子夫
第四十二回 滑稽之聖
第四十三回 天賜良緣
第四十四回 功臣霍光
第四十五回 捨賢立劣
第四十六回 楊枝托夢
第四十七回 釜底抽薪
第四十八回 石顯權傾
第四十九回 昭君出塞
第 五十 回 亙古奇災
第五十一回 沐猴而冠
第五十二回 直臣王尊
第五十三回 牛衣對泣
第五十四回 得隴望蜀
第五十五回 紅顏禍水
第五十六回 錢可通神
第五十七回 欲加之罪
第五十八回 鼓妖示警
第五十九回 王莽入宮
第 六十 回 真假皇帝
|
|
|
|
|
|
|
|
|
|
|
|
|
|
|
作者簡介
徐哲身
晚清小說家,他與張恨水屬同一流派,係鴛鴦蝴蝶派文學早期代表人物之一。徐哲身自小天資聰慧,家中並聘名師教讀。經過幾年的磨礪,他憑著過硬的文學功底以及對文字良好的駕馭能力赴日留學。回國後,擔任過督練公所書記官,又以候補官的身分在蘇州兼任《花報》主筆。徐哲身一直堅持文學創作,一生中寫下了大量的小說,有武俠、偵探,也有宮闈、歷史,代表作有《漢宮二十八朝演義》、《曾左彭》、《春江新潮》、《巾幗英雄》、《溥儀春夢記》、《峨嵋劍俠》、《啼笑風月》、《大清三傑》、《大清風雲人物》等。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