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治時差.時差政治:敘事共時性作為民主政治的一種想像
|
|
|
|
|
|
|
|
|
ISBN |
9789570874211 |
定价 |
NT560 |
售价 |
RM87.50 |
优惠价 |
RM77.88 *
|
作者 |
葉浩
|
出版社 |
聯經出版公司
|
出版日期 |
2024-07-11 |
装订 |
平裝. 單色印刷. 568 页. 21. |
库存量 |
海外库存 下单时可选择“空运”或“海运”(空运和海运需独立下单)。空运费每本书/CD是RM20.00。 空运需时8-11个工作天,海运需时约30个工作天。 (以上预计时间不包括出版社调货的时间以及尚未出版的预购商品) |
|
电子书试读 有现货时通知我 |
|
放入下次购买清单 |
|
|
|
|
|
|
|
|
|
|
|
|
|
|
|
|
嚴重分裂的族群,如何打造一個屬於所有人的共同故事?
釐清族群撕裂、長久歧異的臺灣問題根源
尋求肇因於「雙螺旋政治時差」的結構性異化解方
移植、移民造就的島嶼政治DNA
臺灣是座不斷被移植、移民的島嶼,人民與制度皆組成於不同時間的橫向移入。不同時期移入的居民各自擁有對島的記憶、歷史認知,對過去與未來有不同理解,加以威權遺緒影響,人們各自活在不同「政治時間」,在時間維度參差的背景下共議臺灣過去、現在、未來的諸多問題。不只如此,移植進臺灣的外來政治概念、制度,也有來自不同時間維度的差異,兩者交織並行,造就了臺灣特有的「雙螺旋時差結構」,既成就了文化思想的多元,也分裂了政治認同及諸多議題上的共識。如何達到和解共生與族群共榮,是臺灣的百年課題。
尋求「時差政治」的解方
政治哲學學者葉浩希冀分裂的臺灣能實現「民主」所應許,一群人的最根本政治可能性──讓所有人得以參與一個共同體的成立過程,在《政治時差.時差政治》中提出允諾所有人都能成為故事共同主角的政治共同體理論,應用以撒.柏林的方法實踐漢娜.鄂蘭的政治關懷,尋求臺灣問題的解方。全書分三部分:第一部是理論篇,從柏林與鄂蘭的文本提煉出理論並延伸應用於具體政治議題;第二部據此分析當前國際民主退潮及其時間維度之癥結;第三部指出臺灣因「移民」和「移植」兩條歷史發展軸線、兩股政治力量在各自內部與對外皆存在「政治時差」,交互影響下使「民主化」、「轉型正義」、「國家正常化」三種追求彼此鑲嵌,從而形成難分難解的「時差政治」,並提出可能的解法。
突破時差、克服異化並走向真正共和的可能
葉浩指出,與其他新興民主國家不同,臺灣人從未積極主動打造符合國際法意義上的主權國家,以致於島嶼不同族群各自仰賴的史觀及政治想像,與中華民國曾與國際社會共同制定的《世界人權宣言》理想存在嚴重落差,民主化過程至今也未見徹底落實《聯合國憲章》與人權《兩公約》當中的人民自決權。生活在一個自己建立的世界當中卻不認識,內部也因此紛爭不斷,甚至持續以權威遺緒來運作民主制度,是為多層次的政治異化現象。本書嘗試釐清並尋找臺灣人如何才能願意肯定彼此、克服政治時差、走向民主共和的方法,意欲成就涵蓋過去、現在、未來,包含「逝者、活人、尚未出生者」的共時性,讓所有人能在一個新的政治敘事,以專屬所有族群並允許未來世代以自己的精彩來延續「共同故事」之可能。
本書特色
★運用思想大家以撒.柏林的理論實踐漢娜.鄂蘭的政治關懷,分析臺灣社會的深層問題、提出解方。
★提出「時差政治」概念,貫串臺灣因政治時間不同而思想分歧的社會。
★兼顧理論、國際框架、島嶼特色的公共哲學拋磚引玉之作。
▍書籍封面設計概念
從「政治時差」的時差、臺灣族群長期分歧為發想,以經緯度的概念,於書封正面畫出兩條時間軸──上層為世界時間,下層為臺灣時間,並將臺灣地圖疊放於背景淡化的世界地圖之上,置於世界與臺灣時間軸之間,呈現本書以世界框架著眼臺灣的論述。
書名設計上,著重凸顯主書名,呈現《政治時差.時差政治》兩組字相互呼應的概念,以文字視覺效果強調「時差政治」這一本書作者提出的主張,予人深刻印象。
書籍封面紙選用恆成紙業日本新浪潮,並特別於黑字主書名、世界地圖上獨立出來的年份加工,燙印黑銀,增加設計的層次。
書籍正封兩條時間軸上的年份皆為有重大發展、轉捩點、別具意義之事件,另外再就本書內容,精選出當中最重要的7個年分,圍繞臺灣地圖。
7個重要年分說明如下:
1624:臺灣與世界相遇,荷蘭治臺第一年
1648:歐洲結束「30年戰爭」,參與國簽訂《西伐利亞和約》。
1895:《馬關條約》簽訂,臺灣割讓予日本。
1911:中華民國成立。
1945:日本於二戰戰敗,中華民國行使對臺治權。
1947:二二八事件。
1949:國民政府遷臺。
|
|
|
|
|
|
|
|
|
|
|
|
|
|
|
目錄
前言
導論 雙螺旋時差結構:正視政治爭議的時差,掌握衝突根源
第一部 時差政治的政治哲學與理論
第一章 柏林的價值多元論與自由主義
第二章 鄂蘭的政治本體論:一個從時間維度來詮釋共和主義的嘗試
第三章 過去與未來的政治行動:鄂蘭思想的轉型正義意涵
第四章 尋找柏林式的價值多元轉型正義理論
第五章 想像一個像鴨又像兔的輪廓:「全球共約」理論與價值多元主義
第二部 國際民主危機作為一種時差政治
第六章 同床異夢的民主與民粹:川普時代的左派價值何去何從?
第七章 美中的「政治時差」與「中國夢」
第八章 現代性的罪惡:自由主義的怨恨者、模仿犯
第九章 民主制度的診斷與處方,以及一份病理報告
第十章 零時差的正義是一種道德義務?
第十一章 民主雖容易著火,但比任何制度更能滅火
第三部 臺灣能走出時差政治格局嗎?
第十二章 民主政治的理想與現實:臺灣黨國體制及其遺緒的反思
第十三章 從執拗的低音到主旋律:臺灣轉型正義的思想史側寫
第十四章 開創新局,迎接憲政時刻?
第十五章 民主跳級生遺忘的政治妥協藝術
第十六章 國際關係主流夾縫中的兩岸「和平」思考
結論 島嶼的新敘事共時性開端
各章原出處列表
參考書目
|
|
|
|
|
|
|
|
|
|
|
|
|
|
|
作者簡介
葉浩
英國愛丁堡大學哲學系畢業,倫敦政經學院政治哲學博士,目前任教於國立政治大學。曾任國立陽明大學知行講座教授、美國哈佛大學訪問學者、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哲學學程和國立清華大學人社學程兼任教師。專長為政治哲學、國際政治理論和社會科學哲學,著有《以撒.柏林》,合著有《歷史記憶的倫理:從轉型正義到超課過去》、《帝國與文明:政治思想的全球轉向》。教學研究之外,致力於推廣哲學普及,為「哲學星期五」、臺灣高中哲學教育推廣學會(PHEDO)核心成員,主持過電視節目《哲學談,淺淺地》及有聲書《政治哲學相對論》、《政治思想讀書會:鄂蘭三講》,也長期在藝集講堂開課。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