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序〉遠水與近火
1薪水為什麼就是不漲? ◆貧窮的迴圈 ◆轉不動的企業,也養不起員工 ◆「冷錢」不投資;「死錢」賺不到
2十倍速物價升值,十倍的財富貶值 ◆幣值與物價之間的關聯 ◆台灣四十年來的物價和幣值的演變 ◆現今面臨的通貨膨脹,竟是因財政目的所為之政策性手段
3有幾個人願意付你薪水? ◆「僧多粥少」的內需養不活自己 ◆想要吃得飽,非得靠外國人來養 ◆驕傲的產業,因「唯利」而「微利」
4一技之長與第二專長 ◆ 過度競爭致使技能專業廉價 ◆「平價」與「不二價」的相對論 ◆「壁紙」萬能!證照檢定商機堆砌起新大樓 ◆ 聰明的腦袋,進入社會卻變笨了
5志工搶走了你的飯碗 ◆「花博」好好看,志工免費看 ◆ 志工於一般就業市場的勞動替代率驚人
6維持收入的代價 ◆工作勞心或勞心,壓力、生活方式、開銷皆不同 ◆不得不回鄉
7結構性失業 ◆擁有高所得,就有高消費力與強勢經濟力 ◆高科技產業的血汗工 ◆沒有商品精神的基礎,品牌、集團的迷思淪為「錢坑」 ◆生產成本與商品價質不對稱,傳統產業的利薄
8不受寵的冷宮,觀光產業「吃」不到稅 ◆經濟目的吸金,排擠了觀光的發展資源 ◆最普及的民生必須性消費,最有效率達成財富平均分配 ◆資本產業的競爭,財富分配的結構化轉變 ◆「愛台灣!」台灣人用喊的,在地的外國人是用行動來表現
9鼓勵創業!救失業? ◆能拿的,既有品牌已經全部拿走了,創業只能撿剩的 ◆執政玩數據,力氣不斷花在「填缺補」的遊戲循環裡 ◆看書教人釣魚 給魚弭,不給釣桿
10文創藝術為什麼都是基金會在養? ◆台灣「重商」產業,文化教育嚴重斷層 ◆文藝「慘」業,經濟條件與社會地位同步弱勢 ◆「置入性」的價值,就是要藉文創才能鑲金銀
11中午過後的咖啡廳都是業務員 ◆咖啡廳與業務員的依存生態 ◆業務員的天擇,人脈資源耗盡難生存 ◆當業務員不進咖啡廳而改去逛公園!
12你要養多少人?有幾個人在養你? ◆分配問題,其實是一種殘酷的競爭 ◆放任自由經濟制度的道德意識,公平「不」正義 ◆業務員的特殊花招也是因應競爭中的產物
13不如宅在家裡啃老 ◆平日的西門町都是老人 ◆少子化,養老難?換角度想是繼承多少遺產? ◆「宅經濟」,傳統服務業也就跟著吃泡麵
14靠爸!不然誰買得起房子? ◆一般人有錢買房子不會賣,投資客有房子卻不能賣 ◆金控的意義?如同開貨櫃車送快遞! ◆解決資產的問題,重點仍在資金(融資)的金融問題
15工資居然還比福利津貼少? ◆工資漲幾趴,貧富位階也不會變 ◆選戰的附加商品,累積了成堆的「芭樂票」 ◆勞工薪資不漲,是因為企業不願為「政府」加薪
16怨聲載道的健保「稅」 ◆人民的「福利」措施,需要行政「救濟」來因應? ◆使用者可以免付「費」,就得要全民來付「稅」 ◆健保虧損,是「經營」問題、還是「黑洞」問題?
17增加福利政策?乾脆點,不如加稅! ◆稅收花在民眾福利與服務,你收到或賺到了沒? ◆稅制的手段目的,應達到資源、財富、能力的社會公平正義 ◆大戶盡義務,平民也就少繳稅,稅政不應做為財商獎勵的回饋工具
18要賺錢得要恢復國營事業 ◆貓兒偷吃,卻怪罪雞母,錯把金雞給賣了! ◆施政「錯失」,人為災損更甚於天 ◆永續的事業要國營,期待政府盈餘發獎金,全民均富
〈後記〉 大道之行也,試問大同? 「禮運大同篇」的智慧 房地產不是問題 「貪婪」與「恐懼」 財富競爭的情緒反應 健全財富基礎 創造「免於恐懼」經濟環境 傳遞集體共同意識的社會能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