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理脈絡下的中國:從地理的邏輯看歷史的另一面原來如此
|
|
|
|
|
|
|
|
|
ISBN |
9786267460559 |
定价 |
NT620 |
售价 |
RM96.90 |
优惠价 |
RM83.33 *
|
作者 |
韓茂莉
|
出版社 |
日出出版
|
出版日期 |
2024-07-10 |
装订 |
平裝. 部份全彩. 432 页. 21. |
库存量 |
海外库存 下单时可选择“空运”或“海运”(空运和海运需独立下单)。空运费每本书/CD是RM24.00。 空运需时8-11个工作天,海运需时约30个工作天。 (以上预计时间不包括出版社调货的时间以及尚未出版的预购商品) |
|
电子书试读 有现货时通知我 |
|
放入下次购买清单 |
|
|
|
|
|
|
|
|
|
|
|
|
|
|
|
|
從軍政大事到常民生活,26個主題,看見不一樣的歷史
人類生存在大地上,一切再尋常不過,然而只要仔細推敲,經過理性的邏輯分析,我們會看到在尋常生活中有著大家未注意的地理發現,原來人類的行為是有脈絡可循的。
歷史與地理密不可分,綜觀中國歷史的演變,從新石器時代到清朝,歷朝歷代的疆域變遷過程中,地理發揮了隱性作用,從國家大事到人們生活中的點滴,都與地理有直接關聯。
本書以地理學視角在大地上尋找歷史足跡,貫通上下五千年,遍及南北東西,探討每個朝代發展的特點,理解歷史的根源、走向與結果:
★中華文明為什麼誕生於中原大地?為何關中地區為秦統一天下奠定了基礎?
★司馬遷的《史記》畫出一條東西之界,兩千年之間,這條界線有何變動?
★華北平原的腹心地帶一片空白,既無文化遺址也沒有城邑和聚落的可信記載,是考古調查與古人都忽略了這塊土地,還是另有原因?
★山東、山西之間沒有山脈相隔,為何以山命名?
★歷史上留名青史的武將們獲得戰績之處竟然都有脈絡可循?
★淮河流域屬於真正的「不南不北」之地,這種地域特徵造就了怎樣的歷史結果?為何古人因此有了「守江必守淮」的結論?
★曹操為何敗走華容道?蘇湖熟,為何天下足?
★四合院的建築形式不專屬於一地,也不專屬於一時,包含了時空的雙重含義。先祖們採用四合院式的建築,究竟有多久的歷史?
★為什麼現今世界的強國在歷史上長期處於「蠻族」狀態?
★武川滿街都是帝王將相?為何說天下「王氣」最重之地不是西安,不是洛陽,而是武川?
★歷史上,黃河下游發生過幾次重大改道?
理解地理,更能完整理解歷史
北京大學教授寫給大家的從地理看歷史的通識課,四種視角交織出26個主題,站在歷史的角度探索地理概念的變化:
▲第一視角:大地上原本就有的面貌,包括山地、河流等,討論其形成以及發展規律。
▲第二視角:大地上原本沒有、由人類創造出來的景觀,像是城市、聚落、工礦、農田等。
▲第三視角:人類利用地理環境,把自己的需求乃至於各種謀略施加在大地上,例如政治與軍事。
▲第四視角:人類行為構成的地理現象,例如趕集。
從山川江河、古蹟文物、社會人文中看到流動的歷史與鮮活的人們。成就歷史的不只有人與事,我們腳下的大地以及起伏在大地上的山川地貌,這些地理因素同樣不可忽視,因為它們正是決定歷史走向的重要條件。
本書將歷史的時間體系納入地理,從空間看時間,講述歷史上的那些事:城市、農田、牧場、道路、關隘、江河、運河、集市、寺廟、建築,每樣都是大地上的一塊耀斑,雖然不能涵蓋所有大地,卻呈現出地理的魅力。
|
|
|
|
|
|
|
|
|
|
|
|
|
|
|
目錄
第一章 新石器時代
1.一萬年前的世界與中國
【為何農業的起源並非遍布全世界?】農業的起步之地通常並非自然環境最優之處,往往是土地和資源匱乏的壓力,才能迫使人類從採集狩獵轉為發展穩定的農業。
2.第一次浪潮與中國
【世界上為何只有中國在水鄉之地完成農作物馴化?】水稻適宜亞熱帶濕熱的沼澤之地,長江中下游的人們在嘗試種植水稻的過程中,順勢利用了天然水生環境,成功辟為稻田。
第二章 西周與春秋戰國
3.何以中國?
【中國的含意究竟是什麼?】數千年的歷史中,「中國」擁有的內涵始終與地理相關,其代表的空間起步於中原,最終擁有這個國家。
4.從「三河為天下之中」到「陶,天下之中」
【天下之中是何處?】地理大發現之前,人們認為所居之地就是天下之中,但司馬遷筆下的天下之中所關注的是「經濟之中」而非「地理之中」。
5.都江堰與天府寶地
【都江堰存在什麼奧祕?】兩千年前古人就已知河流彎道會產生離心力,遂利用各種工程措施,達到排砂減淤的作用,使都江堰可以長期為後人所用。
6.往日山東、山西與今日山東、山西
【山東和山西之間沒有山脈,為何以山命名?】往日山東、山西確實以山為界,先是崤山,後為太行山;今日山東、山西則是從金代以降與地理內涵無關的行政單位。
第三章 秦漢
7.何謂東西?
【中國大地上有一條隱形的界限?】這條隱形界限存在了兩千多年,且無論從古至今這條線如何被定義,都與年降雨量四百公釐等值線——農牧交錯帶吻合。
8.秦統一的地理基礎——關中
【何謂關中?】平原與山地結合之處的山間谷地,往往成為來往通道並設有關隘,而眾多關口「中」,就是「關中」的取意。
9.河西走廊——東西部的咽喉
【玉門關所在之處一片平曠、無險可守,為何在此設關?】「春風不度玉門關」在這片乾涸的土地上,水資源比任何東西都寶貴,設置關口、控制水源,就等於控制了這條道路。
第四章 三國兩晉南北朝
10.從雲夢澤變遷看曹操敗走華容道
【為什麼雲夢澤會消失在歷史之中?】長江攜帶的泥沙,促使陸上三角洲面積不斷擴大,慢慢地導致行政建制逐漸向東推移,也造成了雲夢澤湖區的面積不斷地縮小。
11.川陝交通與諸葛亮的北伐路線
【國力最弱的蜀漢,為何能與曹魏、孫吳三分天下?】蜀道難,難在要跨越秦嶺、巴山;諸葛亮善用地理優勢,採取以攻為守的戰略,延續蜀漢政權的生命。
12.天下「王氣」最重的地方——武川
【武川滿街都是帝王將相?】在南北朝的政治更迭中,來自武川的軍人集團帶著一種奮發向上的氣質登上歷史舞臺,為之後的大唐王朝帶來了新氣象。
第五章 隋唐
13.汴水東流無限春,隋家宮闕已成塵──隋煬帝與大運河
【隋代開鑿運河的真正目的是什麼?】贏得國家認同與民心歸服或許是隋代帝王開鑿運河的初衷,但獲取江南物資也不失為另一個原因。
14.蘇湖熟,天下足—中國古代經濟重心南移
【南北的經濟地位何時出現了逆轉?】永嘉之亂、安史之亂、靖康之難的北方戰亂迫使人口南遷;北方帶來的插秧技術和南方氣候適宜複種的條件,促使江南經濟蓬勃發展。
15.《西廂記》與漢傳佛教寺院布局
【中國寺院採取怎樣的建築形制?】佛教傳入中國後,佛爺的住所也入鄉隨俗了,寺院如同四合院,中路為神佛居處、東路為僧人生活區,西路則為香客接待區。
第六章 宋元
16.嶺南的瘴氣與珠璣巷移民
【古時的嶺南何以人煙稀少?】嶺南氣候炎熱,林木繁多,而林中常年積存著大量動植物遺體腐爛後所散發的「瘴氣」,讓外來人口水土不服,甚奪性命,阻礙發展。
17.遊牧時光——草原遊牧方式
【遊牧民族為何逐水草而居?】與其說「逐水草」不如說「逐季節」。由於降雨量的制約,需順應四季改變放牧地,吃一片留一片,以確保牲畜有足夠的糧草。
18.呼倫貝爾草原的傳奇
【成吉思汗如何崛起?】呼倫貝爾草原曾是蒙古弘吉剌部的屬地,而歷史的機緣讓成吉思汗家族與弘吉剌部結為姻親,共同攜手創造了草原的輝煌。
第七章 明清
19.六百年前美洲大陸的舶來品
【清朝人口遽增,如何解決糧食問題?】地理大發現推動了世界各地物種的大流動,使原產於美洲大陸的玉米、甘藷傳入中國,正好緩解了人口激增的糧食短缺。
20.紹興師爺與那一方水土
【師爺為何成為具有地域性的文人集團?】由於科考人數眾多,明清時期會依發展程度限制各省名額,以致經濟發達之省是落地文人最集中的地區,進而也是師爺最盛的地方。
21.倒瀉銀河事有無,掀天濁浪只須臾──歷史時期黃河下游的重大改道
【歷史上黃河下游發生過幾次重大改道?】大河奔流,數千年間的「決」與「塞」不絕於史,歷經六次重大改道,無論福禍,黃河濁流都在歷史上寫了濃重的一筆。
22.十里八村的盛會——趕集
【集市和趕集呈現出怎樣的地理問題?】集市之所以要「趕」,是因為並非每日都有;這些集期交錯的集市,不僅相互確保有足夠的客源空間,也成為村民的娛樂與社交中心。
23.英雄城——江孜
【二十世紀初,為何英國要入侵江孜?】英國為了維護其在亞洲的既得利益,提出「三個緩衝區,兩個同心圓和一個內湖」的戰略,而在此戰略中,每個環節都與西藏有關。
第八章 近現代
24.守江必守淮
【淮河流域不南不北的地域特徵,造就了什麼歷史結果?】細數歷代的南北交戰,若淮河流域由南方政權控制,結果會是南北分治;反之,若北方政權控制此區,則南北統一。
25.四合院——東西南北的「家」
【四合院式的建築究竟有多久的歷史?】陝西關中平原發現的三千年前周朝宮殿遺址,就可見四合院式建築的特徵,之後歷經漢代、唐代的演變,逐漸變成今日所見的模樣。
26.北京四合院與四合院文化
【北京的四合院有什麼講究與不同之處?】百年前的北京,無論貴族或平民都住在四合院,為了區分宅院主人的社會地位,宅門的形制、顏色、裝飾,是北京四合院最講究之處。
後記
附注
|
|
|
|
|
|
|
|
|
|
|
|
|
|
|
作者簡介
韓茂莉
1955年4月出生於北京市,北京大學城市與環境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北京大學博雅特聘教授。主要從事中國歷史地理方面的教學和研究工作。研究方向為歷史農業地理與環境變遷。主持並完成13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與國家社會科學基金專案,先後出版《中國歷史農業地理》(上、中、下)、《宋代農業地理》、《遼金農業地理》、《草原與田園——遼金時期西遼河流域農牧業與環境》、《中國歷史地理十五講》、《十里八村——近代山西鄉村社會地理》、《大地中國》等學術專著,在《中國社會科學》、《歷史研究》、《文史》、《中國史研究》、《考古學報》、《考古》、《近代史研究》、《地理學報》、《地理研究》、《中國經濟史研究》等刊物發表學術論文60餘篇。
2015年,《中國歷史農業地理》獲中國教育部第七屆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2008年《中國歷史地理》獲國家級精品課。2018年被北京市教委評為北京市師德模範。2019年《中國歷史地理》獲國家精品線上開放課程,2021年《中國歷史地理》被教育部評為第一批國家一流課程。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