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购商品
书目分类
特别推荐
本書初稿為民國四十四年養病日本時,應岡山大學講席之聘而寫,當以扶病之軀,加之授課時間及客邊各種條件限制,急就之下,舛漏甚多。返臺後,經兩年餘之增補刪訂,雖既竭吾才,然每一檢復,愧情仍集。
第一編 小學 緒論 第一章 文字 一 八卦為原始之文字 二 古文為倉頡沮誦同造 三 籀書史書之別 四 小篆之成 五 隸書之成 六 草書的作者 七 漢代文字學情形 八 說文解字釋題 九 說文部敍 十 六書原起 十一 六書次第 十二 六書義例 甲、象形 乙、指事 丙、會意 丁、形聲 戊、轉注 己、假借 十三 字學不可廢師承 第二章 聲音 一 最初音讀 二 反切的形成 三 韻學的演進 四 變協的流弊 五 古音學的興起 六 分韻不宜太細 七 聲隨義轉之非 八 顧炎武對古音學的貢獻 九 文字聲音學之合一 第二編 經學 緒論 第一章 易經 一 釋名 二 畫卦之人 三 重卦之人 四 八卦的作用 五 三易的取義 六 文辭的作者 七 經旨 八 易文平易 九 卦象為教義之輔 十 易學傳授考 第二章 書經 一 今古文本的來歷 二 史料上的貢獻 三 體類的劃分 四 政教的宏旨 五 文字艱澀之故 六 孔傳古文真偽辨 第三章 詩經 一 詩教最廣 二 刪詩問題 三 詩的時代 四 六義 五 四始 六 詩序問題 七 傳箋 第四章 周禮 一 經的地位之爭 二 名稱的確定 三 真偽辨 四 冬官及考工記 五 在學術及政治上的盛衰 六 法良意美 七 所具憲法形式 第五章 儀禮 一 名稱非舊 二 作者推測 三 篇數殘闕 四 逸禮的真偽 五 十七篇與五禮 六 傳習之少 第六章 禮記 一 釋名 二 來歷 三 小戴記非刪取大戴記 四 作品時代 五 比附經義 六 研習之盛 七 作用在本經之上 八 篇目歸類 第七章 春秋 一 釋名 二 旨在正人心 三 利用魯史的情形 四 義例非孔子所創 五 微言大義 六 經無細例 七 素王說之非 八 黜周王魯說之非 九 修經年代 十 影響及流弊 第八章 左傳 一 名稱的爭辯 二 左氏身世 三 左氏解經 四 左傳本身的真偽 五 出現時期 六 傳習之盛 七 所具價值 第九章 公羊傳 一 作者 二 傳授 三 解經方式 四 穿鑿及諂成之弊 第十章 穀梁傳 一 作者 二 傳習 三 非古文學 四 於三傳為劣 第十一章 論語 一 名稱釋 二 編者考 三 各本的差異及傳習 四 所具價值 第十二章 孝經 一 非孔子手著 二 原非經書 三 今古文及注本問題 四 真偽問題 第十三章 爾雅 一 名稱解釋 二 創作及增補 三 注疏情形 四 篇卷及文義 第十四章 孟子 一 孟子身世 二 篇數 三 編者 四 學問上的表現 五 善學孔子 六 注疏情形 第十五章 經今古文的盛衰 一 先秦經學與政府的對立 二 兩漢三國經今古文之爭 三 經學南北派之分及隋唐之統一 四 經的宋學及漢學 第十六章 讀經問題 一 文體無關經術 二 經無愚民之意 三 經書不可不讀 第三編 史學 緒論 甲、史的定義 乙、史官的建置 丙、史的地位及功用 丁、修史者應具的條件 戊、史的類別 第一章 正史 前言 一史記 甲、編撰及定名 乙、體制 丙、自亂其例 丁、殘闕及竄亂 戊、所授批評 二漢書 甲、撰述經過及卷數 乙、體例的得失 丙、攘竊之嫌 丁、偽本的出現 三後漢書 甲、名義及編撰經過 乙、優異之由 丙、所據底本 丁、體例因革 戊、八志之割併 四三國志 甲、官史私史之辨 乙、帝魏偽蜀之謬 丙、顛倒史實 丁、目錄非壽自撰 五晉書 甲、撰修情形 乙、得失 六宋書 甲、撰修情形 乙、闕補問題 丙、得失 七齊書 甲、撰修情形及卷數之闕 乙、記述得體 八梁書 甲、撰修情形 乙、內容大概 九陳書 甲、撰修情形 乙、得失批評 十魏書 甲、撰修情形 乙、內容之蕪穢 丙、體例之荒謬 丁、殘闕及補綴情形 戊、提要評斷之失 十一北齊書 甲、撰修情形 乙、敷衍充數 十二周書 甲、撰修及失實情形 乙、識小遺大 丙、闕補之亂 十三南史 甲、撰述經過 乙、頗正前史之失 十四北史 甲、改修情形 乙、卷帙完整 丙、義例得失 十五隋書 甲、撰修及題名經過 乙、義各有當 十六唐書 甲、撰修經過 乙、舛漏之因 丙、廢而復存經過 十七新唐書 甲、撰修經過 乙、優異之處 丙、內容得失 十八五代史 甲、初撰及再編情形 乙、內容得失 十九新五代史 甲、撰述及刊行 乙、體例變更之處 丙、內容得失 二十宋史 甲、撰修時所占便宜 乙、蕪雜不實 二十一遼史 甲、撰修及卷數 乙、潦草疏略 二十二金史 甲、撰修情形 乙、優異之由 二十三元史 甲、撰修情形 乙、毛病所在 丙、義例不合 二十四新元史 甲、撰修情形 乙、對舊史之糾補 丙、有關批評 二十五明史 甲、撰修經過 乙、幕後指導人物 丙、體例之得 第二章 通史 前言 一 竹書紀年 二 通史 三 資治通鑑 第三章 事類史 前言 一 通鑑紀事本末 二 春秋左氏傳事類始末 三 左傳紀事本末 四 繹史 五 宋史紀事本末 六 元史紀事本末 七 明史紀事本末 第四章 文化史 前言 一 通典 二 續通典 三 清朝通典 四 通志 五 續通志 六 清朝通志 七 文獻通考 八 續文獻通考 九 清朝文獻通考 十 清朝續文獻通考 十一 餘論 第四編 子學 緒論 甲、釋名 乙、諸子不出於王官 丙、諸子出於儒家 第一章 儒家 一 儒家之學及其領袖 二 孔子的人格 三 仁的含義 四 政治思想 五 因人殊教 六 忠恕之道 七 教育宗旨及態度 八 儒家的派系 九 孟子的思想學說 十 荀子的思想學說 第二章 道家 一 老子與孔子為同時人 二 老子襲易 三 老學的體系 四 老學的流弊 五 莊子的思想及學說 第三章 墨家 一 名稱辨解 二 墨子的生年和籍貫 三 墨子學說所自出 四 學說的得失 五 墨經與墨辯 六 經非別墨所著 七 墨學能顯的原因 第四章 名家 一 諸子各有名學 二 名家非別墨 三 名家領袖 四 惠施與公孫龍 五 名學本旨 六 惠施與公孫龍所治各異 七 白馬論 八 指物論 九 通變論 十 堅白論 十一 名實論 第五章 法家 一 為政治思想革命者 二 代表人物 三 慎到的思想學說 四 申不害的思想學說 五 商鞅的思想學說 六 韓非的思想學說 第六章 農家 一 一般的重農思想 二 許行的并耕說 三 不顯的原因 第七章 陰陽家 一 本天文測候之術 二 鄒衍帝德轉移之說 第八章 縱橫家 第九章 雜家 第五編 文學 緒論 第一章 文章 前言 一 散文 甲、散文非古文 乙、文章類別 丙、春秋戰國至唐文章之變 丁、唐宋散文繼興 戊、宋人重文法 己、元明摹擬之習 庚、清初的散文作家 辛、桐城派之盛 二 駢文 甲、自然之駢 乙、造飾之駢 丙、漢賦的駢 丁、漢魏文的駢散兼施 戊、六朝文的全駢 己、隋唐駢文及律賦 庚、南北宋駢文浮實之異 辛、元明駢文衰歇與八股文之興 壬、清代駢文中興及以後駢文趨勢 癸、駢文的利弊 第二章 詩歌 前言 一 樂府 甲、來源及門類 乙、祭祀用樂 丙、軍旅用樂 丁、舞歌 戊、唯歌 己、樂府與古詩之別 二 古詩 甲、名稱及體制 乙、西漢古詩及其疑問 丙、古詩析疑 丁、東漢詩 戊、建安詩 己、晉詩 庚、宋詩藻繢 辛、齊詩聲病 壬、梁陳的宮體詩 三 近體詩 甲、唐詩體製 乙、唐各期詩風及作家 丙、宋各期詩風及作家 四 詞 甲、唐及五代詞 乙、北宋各期詞風 丙、南宋詞派 五 曲 甲、曲的興起 乙、南北曲之分 丙、曲的種類 丁、北曲的作者 戊、南曲的作者 第三章 小說 前言 一 周代小說情形 二 漢代小說 三 六朝小說 四 唐代傳奇 甲、俠義類 乙、言情類 丙、妖異類 丁、寓言類 五 宋代小說 甲、繁榮原因 乙、話本形式 丙、話本存佚情形 六 元代小說 甲、進化的情形 乙、演史 七 明代小說 甲、發達情形 乙、神怪性作品 丙、社會性作品 八 清代小說 甲、特點 乙、志怪代表作 丙、言情代表作 丁、社會代表作 戊、俠義代表作 己、狎邪之作 庚、其他
作者簡介 傅隸樸 字守知,湖北天門人。以世家科舉之業,幼年教育,均在塾館,誦習經史。成年後,入武昌教會學校文華書院習西文,時逢洋務盛行,立志習西洋文學及哲學,因家庭變故,無力西渡,為就業便利,入日本明治大學習法律,實非所好,故畢業後,未能安於司法工作,而投身於教育行政,精研勤思於詞章義理之學。
客服公告
热门活动
订阅电子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