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讓思考變得可見的力量:一本同時強化教學力與學習力的實作書
|
|
The Power of Making Thinking Visible: Practices to Engage and Empower All Learners |
|
|
|
|
|
|
|
|
ISBN |
9786267283752 |
定价 |
NT500 |
售价 |
RM78.10 |
优惠价 |
RM67.17 *
|
作者 |
榮.理查特,馬克.邱奇
|
译者 |
劉恆昌,侯秋玲 |
出版社 |
大家出版社
|
出版日期 |
2024-05-02 |
装订 |
平裝. 單色印刷. 304 页. 23. |
库存量 |
海外库存 下单时可选择“空运”或“海运”(空运和海运需独立下单)。空运费每本书/CD是RM16.00。 空运需时8-11个工作天,海运需时约30个工作天。 (以上预计时间不包括出版社调货的时间以及尚未出版的预购商品) |
|
电子书试读 有现货时通知我 |
|
放入下次购买清单 |
|
|
|
|
|
|
|
|
|
|
|
|
|
|
|
|
思考並非隱而不顯,而是能以視覺化的方式清晰呈現。
思考更非偶然,而是可以有意識地進行,在可見的架構下練習,
是一生都不會失去的能力。
思考是人類最珍貴的能力,教學場域更是將「獨立思考」視為培養的重點。然而,對教育者和學習者而言,思考究竟是什麼?稍有經驗的人都知道,正確答案或模範作業不一定就代表思考,那麼,究竟要如何定義思考,甚至看到思考過的證據,進一步制訂出思考的方法?
哈佛大學教育學院的「零點計畫」(Project Zero)歷經多年鑽研,與全世界數千位學校老師合作,發展出21項思考例程,最終匯集為《讓思考變得可見》一書。本書不僅在全球教育界廣受好評,在台灣也獲得眾多教師迴響,被認為是對教學者極為實用的書籍。之後,「零點計畫」持續以新的全球性教學案例為基礎,開發出另外18項思考例程,收錄於續作《讓思考變得可見的力量》中。這些思考例程具有明確的架構與目標,不只可以跨越學科領域,還可以在不同年齡層使用。它們通常內建了特定的問題,藉此引導出學生的思考,再透過提問、傾聽、記錄等步驟,讓學生更清楚該項思考例程的目標是什麼,自己能夠從中獲得哪種類型的思考。學生一旦內化了各種思考例程的架構,就會開始提議他們想使用哪項例程。如此一來,學習就是以學生的思考為中心,而非教師本人;課堂也不再是由教師傳授學科知識給學生,而是讓學生的想法進駐教師的腦中。當教師真正看見了學生的思考路徑,便能加以引導,往更深的層次探索。
本書除了介紹全新的18項思考例程,更關鍵的是說明「讓思考可見」為何重要。當學生目睹自己與同儕的思考路徑,而老師也以好奇的態度提問,學生就會想要進一步探究自己的思考如何演進。換言之,他們正在努力了解自己,也開始認為自己的思考很重要。在此,老師與學生的角色改變了,思考變成超越考試的活動,而真正的目標則是終身學習──事實上,書中不少實例證明,練習這些思考例程,對提升測驗成績也有驚人效果。
不過,本書也有豐富的案例,呈現教師在初次使用思考例程時遇到的各種挑戰,以及常有的迷思。思考例程的應用需要因地、因人制宜,所以會有試用、反思、重新嘗試,甚至改編的過程。有時,教師需要反覆確認,才能選出最適合的思考例程。
思考不會只出現在課堂。每一天,我們都在面對需要思考的情境,現今世界已充滿各種AI與演算法,在愈趨複雜的未來,人類對思考的需求只會增加,而非減少。所以更重要的,是建立教室中的思考文化,促使學生培養思考的特質與傾向,甚至發展出身為思考者與學習者的身分認同。當思考變成日常生活的慣例,而非一次就結束的課堂活動或例程,思考就能像呼吸一般滲透到我們的每一個行動或決定之中,將我們塑造成自己想成為的人。
本書和前作《讓思考變得可見》可視為相互搭配的姊妹書,融合理論、架構與教學實例,不只對教師有助益,所有工作者也都能藉由其中介紹的例程來刺激、增強思考。
一致推薦
王政忠|國中教師/夢N教師專業自主研習計劃總召集人
王麗雲|臺師大教育學系教授
卯靜儒|臺師大課程與教學研究所教授
吳靜吉|政大創造力講座/名譽教授
李俊儀|SOIL教學心法共同創始人/台北大學師培中心教授
葉怡芬|臺師大師培學院副院長/副教授
劉世雄|彰師大師培中心特聘教授
劉安婷|為台灣而教創辦人暨董事長
劉佩雲|東華大學教育與潛能開發學系教授/系主任
劉鎮寧|屏東大學教育行政研究所教授/所長
蔡居澤|臺師大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副教授
藍偉瑩|社團法人瑩光教育協會理事長
(按姓名筆畫序)
各界好評
作者提出一個遠大願景,結合了學習和易懂可行的架構,而他們運用世界各地教師與學習者的實作畫面,把教學的基本要素變得鮮活生動,更是書中的精華。──大衛.柏金斯(David Perkins),哈佛教育研究所榮譽教授
難得找到一本書可以讓現場教師欣然接受,同時又吸引讀者投入討論實作背後的理論和研究基礎。我迫不及待要跟教師們分享這個非常有用的資源──這是當代教育工作者專業書庫中的必備良伴。──凱特.莫達克(Kate Murdoch),國際教育顧問,《探究的威力》(The Power of Inquiry)作者
在《讓思考變得可見的力量》一書中,榮.理查特和馬克.邱奇闡明了教師如何藉由引發學生的好奇和參與來深化學習,這是各年級和學科領域教師的必讀之書。書中分享了有用的建議和研究驗證的實作,確實具有轉化學校和課堂的威力。──瑪德琳.休威特(Madeleine Hewitt),近東南亞海外學校協會(Near East South Asia Council of Overseas Schools)執行長 |
|
|
|
|
|
|
|
|
|
|
|
|
|
|
目錄
本書圖表
謝辭
作者介紹
導讀
【第一部】 奠定力量的基礎
第一章 讓思考變得可見的六大力量
促進深度的學習
培養投入的學生
改變學生和教師的角色
強化形成性評量的作法
提升學習成效(即使是以標準化測驗評量)
發展思考的特質與傾向
結論
第二章 讓思考變得可見:目標和系列實作
把思考變得可見當作教學目標
讓思考變得可見是一套實作
提問
傾聽
記錄
思考例程
組織思考例程
【第二部】18個強大的思考例程
第三章 投入與人互動的思考例程
◎給一個拿一個
◎回饋梯
◎無領袖討論
◎SAIL:分享—提問—想法—學習
◎創造意義
◎加一
第四章 投入想法探索的思考例程
◎問題排序
◎剝水果
◎主線—支線—隱藏故事
◎美好與真相
◎NDA:指名—描述—行動
◎作筆記
第五章 投入行動的思考例程
◎預測—收集—解釋
◎經驗—困難—困惑+領悟
◎一定要
◎什麼?所以呢?現在要怎樣?
◎三個為什麼
◎四個如果
【第三部 發揮力量】
第六章 運用思考例程創造最大成效
規劃思考
為思考作準備
敦促思考
為思考定位
第七章 當我們讓思考變得可見時,學習彼此支持
超越工具箱:發展我們運用工具的技能
超越技能組合:激發行動的心態
總結 |
|
|
|
|
|
|
|
|
|
|
|
|
|
|
作者簡介
榮•理查特Ron Ritchhart
教育學博士,1994年起加入哈佛大學教育學院「零點計畫」(Project Zero),目前為資深研究員。研究重心以教室及學校為基礎,深信教學是一門複雜的藝術與科學。在加入零點計畫之前,已有14年教學經驗。1993年,獲頒「美國總統中學數學教學卓越獎」。
馬克•邱奇Mark Church
教學資歷將近20年,曾在美國、日本、德國及荷蘭擔任國中小教師。擅長協助老師及學校領導者深入思考如何為學生創造思考及學習的機會。目前擔任哈佛大學教育學院「思考顯現」及「思考文化」計畫的全球顧問。
譯者簡介
劉恆昌
曾任公立國高中教師,現任職濯亞國際學院實驗教育機構。進入教育場域之前的20年,曾於台灣松下、渣打銀行、奧美廣告、KPMG、友訊科技工作,並擔任Resources Global Professionals台灣總經理等。在這些以人為核心的工作經驗與自省中,發現我國教育中欠缺思考、溝通、協作、領導,以及態度、情緒與自我調節等對國民素養與國力發展重要的能力培養,因而投入國民教育,倡議哈佛零點計畫的思考例程以培養學生的思考力。此外,同時從體驗、冒險教育著手,深入探索在課堂中涵養孩子非認知能力的「遠征式學習」(EL Education),致力有意識、有系統的融合思考力與非認知能力於學校學習中。
近年取得「概念為本課程與教學獨立講師與培訓師」(Independent Lynn Erickson and Lois Lanning Concept-Based Curriculum and Instruction Presenter and Trainer)認證,搭配譯作「概念為本」系列書籍,經常為1-12教師開設工作坊與培訓課程。譯有《創造思考的教室:概念為本的課程與教學》、《概念為本的探究實作:促進理解與遷移的策略寶庫》(合譯)、《設計概念為本的英語文課程》(合譯)。
為了追求教育改善的夢想,於天命之年修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博士,在此之前,擁有紐約市立大學伯魯克(Baruch)學院企管碩士以及國立成功大學企管學士,並且是美國註冊會計師。
侯秋玲
臺灣大學外文系學士,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碩士,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博士。現任臺灣小學語文教育學會理事,為拓展語文教育之可能性而努力,並跟學校及教師社群長期合作課程教學設計和教學觀察討論。曾任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專業發展中心博士後研究員,負責國中小補救教學師資培育計畫,關注弱勢者教育,現為師大教育系兼任助理教授,期望培育出有教育愛與教育專業的教師,協助每個學生成功學習。亦曾任毛毛蟲兒童哲學基金會執行長,喜歡跟孩子一同探索「思考」和「學習」的各種可能性。
譯作多元,包含童書繪本、親子教養書和課程教學資源書,譯有《核心問題:開啟學生理解之門》、《領導差異化教學:培育教師,以培育學生》、《整合運用差異化教學和重理解的課程設計》、《分享書,談科學:用兒童文學探索科學概念》、《無畏的領導,堅定的愛》。另與一群好夥伴編著《聊書與人生》、《聊書學語文》、《聊書學文學》、《文學圈之理論與實務》、《練好閱讀功:20個文學圈讀書會示例》。未來應會繼續探究教與學,譯寫更多好書。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