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arlyZ,工作和生活在北京的寫作者,曾獲“在場”非虛構寫作獎學金。浙江大學哲學學士,芝加哥大學藝術史碩士。曾任職於北京中間美術館研究與策展部,聯合策劃展覽《希望的原理》;現於留學教育行業工作,同時為Rest of World、《T》中文版、《周末畫報》、《Life and Arts集錦》等媒體撰稿。關注虛擬時代人們如何構建關系和理解自我。
周雨霏,倫敦政治經濟學院人類學博士生。研究主題是“藏獒經濟中的動物倫理”,在拉薩和安多地區做過兩年田野調查。非虛構作品《加、加莫、加霍瑪》(2021)和《馴服與被馴服的》(2022)發表於“小鳥文學”。學術隨筆《人類學的“動物他者”》(2020)發表於《信睿周報》。學術論文“Raising Dogs that Bite”(2023)發表於The China Quarterly。譯有《人類學與認知挑戰》(2018)。
烏日漢,內蒙古通遼人,人類學博士。
石迪夫,1999年,生於新疆,專業為漢語言文學及傳播學,現工作生活於上海,從事策劃及編輯工作,常往返於城市與曠野。Instagram: hugin_shi
廖偉棠,詩人、作家、攝影家,曾獲香港青年文學獎、香港中文文學獎、台灣時報文學獎、聯合報文學獎及香港文學雙年獎等,香港藝術發展獎2012年年度藝術家(文學藝術)。曾出版詩集《八尺雪意》《半簿鬼語》《春盞》《櫻桃與金剛》《一切閃耀都不會熄滅》《劫後書》等十余種,散文集《衣錦夜行》《有情枝》《有托邦(索隱)》,小說集《十八條小巷的戰爭遊戲》,評論集“異托邦指南”系列,攝影集《孤獨的中國》《巴黎無題劇照》《尋找倉央嘉措》《微暗行星》等。
王璞,詩人、教師、學者、批評工作者和譯者。美國布蘭代斯大學(Brandeis University)副教授和比較文學項目主任。1980年生於山西,後成長於北京。1999年至2006年在北京大學求學,獲文學學士和碩士學位;2006年至2012年在紐約大學攻讀比較文學博士;從2012年起任教於布蘭代斯大學。曾獲未名詩歌獎(2006)、劉麗安詩歌獎(2008)、詩東西PEW詩歌獎(2013)。出版有詩集《寶塔及其他》(2015,獲2016年胡適首 部詩集獎)、《新詩·王璞專輯:序章和雜詠》(2021)。其他詩作、論述散見於《中國詩歌評論》《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文學評論》《新詩評論》《詩建設》等國內外刊物。詩作曾被翻譯為德文、英文、法文和荷蘭文。英文學術專著The Translatability of Revolution: Guo Moruo and Twentieth-Century Chinese Culture 由哈佛大學亞洲中心於2018年出版。所譯《本雅明傳》於2022年出版,獲“第二屆行讀圖書獎”。2023年獲《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優秀論文獎。正在籌劃出版一本現代詩歌評論集。
春樹,作家、詩人,1983年出生,曾經被“詩江湖”網站稱為最年輕的優秀詩人。已出版長篇小說六部、詩集三部以及散文集若幹,代表作《北京娃娃》《長達半天的歡樂》《乳牙》。
徐振宇,青年寫作者,現求學於英國。
唐克揚,建築師,建築寫作者,北京大學比較文學碩士,哈佛大學設計學博士。現供職於清華大學。著有《從廢園到燕園》《長安的煙火》《活的中國園林》等。創作作品發表於《上海文學》等期刊。曾獲首屆“無界·收獲App雙盲命題寫作大賽”評審獎。
歐寧,出生於1969年,是一位跨領域的藝術家、策展人和寫作者。其不同時期的活動軌跡覆蓋文學、音樂、電影、藝術、設計、建築、出版、城市研究、鄉村建設實踐、烏托邦研究、地方音景研究等領域,活躍於國內外的展覽和學術活動。他是《北京新聲》一書的策劃設計者,紀錄片《三元里》《煤市街》的導演,“大聲展”的創辦人,2009深圳·香港城市/建築雙城雙年展的總策展人,《天南》文學雙月刊的創辦人和主編,“碧山計劃”的發起人。2016—2017年曾任教於哥倫比亞大學建築、規劃與保護研究生院,2019年至今擔任波士頓藝術、設計與社會研究中心(CAD SR)研究員。2020年由Palgrave Macmillan出版英文文集Utopia in Practice。2020—2022年致力於研究“聲音與地方”,主持和策劃一系列工作坊和展覽。2023年在“看理想”發布音頻節目《實踐烏托邦》。現在生活工作於紐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