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左運動與公民社會: 日本六○年代的思想之路(新版)
|
|
ニューレフト运动と市民社会: 「六十年代」の思想のゆくえ |
|
|
|
|
|
|
|
|
ISBN |
9786267462003 |
定价 |
NT500 |
售价 |
RM78.10 |
优惠价 |
RM67.17 *
|
作者 |
安藤丈将
|
译者 |
安藤丈将 |
出版社 |
左岸文化
|
出版日期 |
2024-04-17 |
装订 |
平裝. 單色印刷. 384 页. 21. |
库存量 |
海外库存 下单时可选择“空运”或“海运”(空运和海运需独立下单)。空运费每本书/CD是RM16.00。 空运需时8-11个工作天,海运需时约30个工作天。 (以上预计时间不包括出版社调货的时间以及尚未出版的预购商品) |
|
有现货时通知我 |
|
放入下次购买清单 |
|
|
|
|
|
|
|
|
|
|
|
|
|
|
|
|
這是一本關於日本「狂飆年代」的故事。
這段「狂飆」何以失敗?
失敗後,這場運動又在日本公民社會留下了什麼遺產?
這樣的遺產又給了經歷過太陽花運動的台灣以及反送中運動的香港什麼啟示?
以日本戰後的民主化運動、六○年代安保鬥爭、學生運動、反戰運動,即所謂的「新左運動」為中心,總覽五○到七○年代的日本社會運動,從中思考對日本公民社會的正面與負面影響。本書從六○年代「探尋生活方式」的思想軌跡出發,試圖探索「公民力量」的泉源究竟是什麼。
台灣太陽花運動蜂起以後,日本的台灣研究學界開始重新關注社會運動的力量,曾經特地邀請台灣中研院社會所的吳介民和林宗弘,前往發表與太陽花運動及中國因素相關的論文。日本的台灣研究權威若林正丈曾說,太陽花運動是一場很「幸運」的運動。究竟,在這些曾經經歷安保鬥爭年代的學者眼中,太陽花何以「幸運」?而日本歷史上最大的一波學生運動又何以「不幸」?現今日本社會是如何被建構而成?那個「六○年代」的記憶,又在日本人的心中留下了什麼?對台灣而言,日本這場「不幸」的學生運動,以及日本現今普遍去政治化的消費社會,對台灣而言不僅是運動當下的參考,更是運動未來的警惕。
***
本書中文版第一次出版是在台灣社會經歷了太陽花洗禮之後的2018年,一年後香港便爆發了規模一次比一次大、最高達到兩百萬人上街頭爭取民主的反送中運動。雖然民主派在2019年年底的區議會選舉大獲全勝,但隨即而來的COVID-19疫情使得上街變得困難,港版國安法的通過更形同一道緊箍咒,導致許多參與運動的人士不是被捕入獄就是被迫逃亡海外,中共當局更是直接沒收2020年的香港立法會選舉。到了2024年3月23日,針對基本法第23條立法的《維護國家安全條例》正式刊憲生效。往後港府與中央除了可以援引《國安法》規範的分裂國家罪、顛覆國家政權罪將人入罪之外,更可以利用《維護國家安全條例》所規定的「叛國、叛亂,煽動叛亂、竊取國家機密,間諜行為、破壞活動及境外干預」等罪名處以最高終身監禁的處罰。
本書的第二次出版既是回顧過去也是展望未來。
在台灣以民主程序重新選出新任總統的2024年,有必要回顧十年前太陽花運動如何以違法的佔領行動迫使國會擱置飽受爭議的服貿協議,也有必要回顧同一年稍晚的「用愛與和平佔領中環」為何會失敗,以及五年前以FULL GEAR在街頭、在校園和香港警察對抗的反送中運動為何會失敗。一個試圖改變政治運作的社會運動失敗了,但做運動的人還活著,那麼他們可以用什麼樣的方式繼續活在這個世界上呢?或許日本在狂飆的1960、1970年代所走過的軌跡,能夠給後代的我們作為參考。
名人推薦
吳叡人(中研院台史所副研究員)
梅森直之(早稻田政治經濟學部教授) |
|
|
|
|
|
|
|
|
|
|
|
|
|
|
目錄
推薦序一:救贖一個純真年代 吳叡人
推薦序二:在「出陣」與「拒絕入陣」之間 梅森直之
致台灣讀者 安藤丈將
新版作者序 安藤丈將
前言:在「探尋生活方式」的浪潮之中
序章
1. 高度經濟成長與「規訓化」
新左運動/高度經濟成長與經濟的「規訓化」/政治的「規訓化」
2. 「日常性」的自我變革
「規律化」面臨的挑戰/日常生活的政治化
3. 新左運動的倒退
運動的困境/直接行動與警察
4. 調查方法
新左媒體的話術分析/文獻回顧與本書特色
第一章 戰後的民主化運動時代──在發現「日常性」以前
1. 一九六○年代以前的民主化運動
後殖民浪潮與國族主義/戰後革新勢力與戰爭記憶/誰組織了安保鬥爭
2. 歸鄉運動
「把民主帶回家鄉」/面對「地方之牆」/與故鄉發展新的關係/歸鄉運動的結束
3. 高度經濟成長期的青年世代
越戰與日本人/經濟成長期的大學生/青年組織化的紛爭
第二章 新左運動的形成──「日常性」的改變
1. 超越安保鬥爭的「失敗」
「直接行動」的支持呼聲高漲/對自己生活方式的探尋/死去好友的記憶/安保鬥爭的陰影
2. 「直接行動」作為一種「自我變革」的象徵
自我解放──日大鬥爭/自我反省──東大鬥爭/為了自我變革 而為的「暴力」
3. 社區組織對「直接行動」的反對
「日常性」登場/暴力反對運動激化/喪失群眾支持/自警團登場
第三章 新左運動的倒退──「日常性」自我變革的苦澀
1. 以網絡為基礎的政策
『七○年代的警察』/都市區域的CR戰略/利用外勤警察所建立的監視網絡
2. 服務國民的警察
作為服務提供者的警察/製造警察的良好形象/警察保護市民免 於「過激派」的攻擊
3. 因探尋生活方式而生的苦澀
好友對「日常性」的攻擊/自我變革終結後產生的重擔/運動經驗的斷絕/企業對新左運動採取的行動
第四章 一九七○年代的新左運動──「日常性」自我變革的深化
1. 從挫折中站起
「咱繼續做下去吧」/「日常性」的變化方式
2. 向地方的「生活民」學習
學習運動/實踐「自我變革」的地方/我是生活民、我為生活民而學習/到公害現場重新修改自己的生活方式
3. 亞洲作為「自我變革」的一面鏡子
對亞洲輸出公害/亞洲人會議與女性/香蕉研究/「看得見臉的國際合作」/連結內格羅斯島的意義
第五章 「新政治」的缺乏與新左運動
1. 日本「新政治」的可能性
何謂「新政治」/日本缺乏「新政治之下的政黨」/通往「新政治」的兩條路
2. 不習慣當個「新政治之下的政黨」的社會黨
社會民主連合──「新政治之下的政黨」出現了?/作為新左的 反戰青年委員會/反戰青年委員會驅逐
事件/被「新運動」孤立的社會黨
3. 女性與選舉運動
洛克希德事件擴大了政治參與的機會/「女人選票女人投」/對參 與選舉的猶豫/名古屋會議
4. 住民運動與政黨政治
住民運動的出現/住民運動中的新政治機會/一九七○年代的反核運動/「新運動」之外的社會網絡
結論
1. 新左論述的變遷
2. 新左運動的遺緒
「公民力量」的泉源已經誕生/社會運動中被規訓的制度化/對「直接行動」的厭惡感在社會蔓延
3. 「探尋生活方式」運動的未來
後記
譯後記:讓社會運動「活下去」 林彥瑜
新版譯者跋:十年後的我們 林彥瑜
注釋
參考文獻
譯名對照 |
|
|
|
|
|
|
|
|
|
|
|
|
|
|
作者簡介
安藤丈将(Ando Takemasa)
1976年生於岐阜縣,成長於千葉縣。早稻田大學政治經濟學部畢業,政治學研究碩士課程修了,赴澳洲取得澳洲國立大學亞洲太平洋研究學院博士。曾任東京外國語大學、早稻田大學、立教池袋高校講師、武藏大學准教授、香港嶺南大學客座研究員,現任武藏大學社會學部教授。專業領域是政治社會學。
譯者簡介
林彥瑜
台大政治系/早稻田大學政經學部之大學部雙學位計畫畢業。反媒體壟斷運動發言人之一。2014年的318運動期間發起海外台灣留學生聲援行動,擔任日本區總負責人,之後持續在東京舉辦台灣留學生的公共議題讀書會。台大政治研究所畢業後,赴美取得維吉尼亞大學社會學博士,現任德堡大學社會人類學系助理教授。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