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购商品
书目分类
特别推荐
西南聯大的通識教育深刻地影響了中國的一代學者,為他們所創造的成就奠定了深厚的基礎。 本套圖書力圖通過在西南聯大擔任過教授的15位大師的優質文章,從多個角度呈現西南聯大通識課的面貌,並展現西南聯大的學術風采,以及朱自清、馮友蘭、陳寅恪等諸位大師的教學風格和人格修養。 這些文章都是大師們在各自擅長領域所寫下的,從中不但能看到大師們對於學問的認真,對於教育的堅持,還可以在這些文字後面看到大師們在時代劇變中始終屹立不倒的身影。
《西南聯大文學課》 第一章 朱自清、遊國恩講先秦兩漢文學 中國古代詩歌的開端——《詩經》 新型歷史著作《左傳》《國語》 先秦諸子 屈原和“楚辭” 司馬遷與《史記》 西漢後期的散文和辭賦 班固與《漢書》 東漢文人的五言詩 《古詩十九首》及其他 第二章 羅庸、蕭滌非講魏晉南北朝文學 曹氏父子的“一家辭賦” 所謂建安七子 左思、劉琨、郭璞 陶淵明及其作品 山水文學之肇始 鐘嶸《詩品》及蕭統《文選》 第三章 羅庸、聞一多講隋唐五代文學 隋唐統一與文學之變古 唐詩及盛唐詩人 孟浩然及其作品 杜甫及其作品 中唐文學之創新與復古 晚唐五代文學及其文藝論 第四章 浦江清講宋元文學 宋初的詩文革新運動 歐陽修及其作品 王安石及其作品 詞曲的發展和詞的概況 蘇軾的散文 蘇軾的詩 蘇軾的詞 雜劇作家的時代分期 關漢卿與《竇娥冤》 王實甫和他的《西廂記》 第五章 浦江清講明清文學 《三國演義》 《水滸傳》 《西遊記》 《金瓶梅》 清初的詩詞與散文 孔尚任與《桃花扇》 蒲松齡與《聊齋志異》 吳敬梓與《儒林外史》 曹雪芹與《紅樓夢》 《西南聯大國史課》 第一章 張蔭麟論夏、商、周 夏商大事及以前之傳說 周朝的興起 周代的封建社會 封建組織的崩潰 楚的興起 齊的興起 晉楚爭霸 吳越代興 秦的變法 第二章 張蔭麟論秦、漢 六國混一 新帝國的經營 帝國的發展與民生 楚漢之爭始末 純郡縣制的重建 武帝的新經濟政策 武帝開拓事業的四時期 東漢的建立及其開國規模 第三章 雷海宗講魏、晉、南北朝 曹操與三國 西晉與中原之淪喪 五胡亂華 南北朝 新宗教之醞釀與成熟 第四章 陳寅恪講唐代政治制度 李唐先祖來源 關中本位政策 藩鎮與中央對立 安祿山集團的民族構成 第五章 張蔭麟、雷海宗論宋、元 宋朝的開國和開國規模 北宋的外患與變法 宋之積弱與變法失敗 宋亡 元朝的迅速衰敗 第六章 吳晗講大明帝國 明太祖之建國與開國規模 靖難之役與遷都北京 明初的恐怖政治 明教與大明帝國 明代的錦衣衛和東西廠 晚明仕宦階級的生活 第七章 雷海宗講清朝盛世 清朝的統治手段 傳統政治文化之總崩潰 甲午戊戌與庚子辛醜 《西南聯大哲學課》 第一章 馮友蘭講子學時代 泛論子學時代 孔子及儒家之初起 墨子及前期墨家 孟子及儒家中之孟學 《老子》及道家中之《老》學 莊子及道家中之莊學 荀子及儒家中之荀學 第二章 馮友蘭講漢代儒學——以董仲舒為例 董仲舒在西漢儒者中之地位 元、天、陰陽、五行 四時 人副天數 性情 個人倫理與社會倫理 @治哲學與社會哲學 災異 第三章 湯用彤講魏晉玄學 魏晉思想的發展 魏晉玄學流別略論 王弼之《周易》《論語》新義 向郭義之莊周與孔子 謝靈運《辨宗論》書後 第四章 湯用彤講隋唐佛學 隋唐佛學之特點 西行求法之運動 唐太宗與佛教 玄奘法師 韓愈與唐代士大夫之反佛 第五章 賀麟講宋明理學 宋儒的新評價 陸象山與王安石 王安石的哲學思想 王船山的歷史哲學 知行合一新論 第六章 馮友蘭講清代思想 清末之立教改制運動 康有為 譚嗣同 廖平 《西南聯大詩詞課》 上篇 詩 詩經 人民的詩人——屈原 什麼是《九歌》 古詩十九首釋 陶淵明 謝靈運和山水詩 鮑照和七言詩 南北朝的民歌及新樂府 宮體詩的自贖 唐詩興盛的原因及其分期 宮律派 復古派 田園方外派 四傑 王維與孟浩然 高適 岑參 李白 杜甫 韋應物與劉長卿 白居易、元稹、劉禹錫 賈島 杜牧 李商隱 《唐詩三百首》指導大概 黃庭堅 陸遊的詩詞 楊萬裡與范成大 唐詩與宋詩的比較 下篇 詞 溫庭筠和花間派詞人 李煜及南唐其他詞人 詞體演變及北宋詞人 柳永 周邦彥與大晟詞人 李清照 南宋詞人 南渡初期作家 辛棄疾的詞 薑夔與詞的衰落 《西南聯大文化課》 第一章 馮友蘭、湯用彤、張蔭麟、羅庸淺談文化 文化的類型 論中西文化的差異 文化思想之衝突與調和 應對西洋文化持什麼態度 文化 中國今後的文化建設 第二章 雷海宗、吳晗、張蔭麟講歷史文化 歷史過去的釋義 中國文化的兩周 無兵的文化 中外的春秋時代 中國的家族 中國的元首 ........
陳寅恪(1890-1969),江西修水人。早年留學日本及歐美,就讀于德國柏林大學、瑞士蘇黎世大學、法國巴黎高等政治學校和美國哈佛大學。1925年受聘清華國學研究院導師,回國任教,兼任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研究員。抗戰期間,先後任教於西南聯合大學、香港大學、廣西大學和燕京大學。1946年回清華大學任教。1949年南遷廣州,為中山大學教授。陳寅恪是一位對中國近現代學術文化發展作出重大貢獻的卓越學者。他在魏晉南北朝史、隋唐史、蒙古史、西域民族史、宗教史、古典文學、敦煌學等諸多領域的精湛研究,均達到很高的境界,具有開拓和奠基的意義。他以終生的學術實踐標舉現代學術精神,產生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華,後改名自清,字佩弦,中國現代散文家、詩人、學者。一生著作頗豐,有《光明》《新年》等詩;也有《荷塘月色》《背影》等散文名篇,其中散文《槳聲燈影裡的秦淮河》,被譽為“白話美術文的模範”;還有《詩言志辨》《新詩雜談》等文論著作。其作品今被收錄至《朱自清全集》中。 馮友蘭(1895—1990),中國著名哲學家,歷任清華大學教授、哲學系主任、文學院院長,西南聯合大學教授、文學院院長,著作《中國哲學史》《中國哲學簡史》《貞元六書》等為20世紀中國學術的重要經典,對中國現當代學界乃至國外學界影響深遠,稱譽為“現代新儒家”。
客服公告
热门活动
订阅电子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