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购商品
书目分类
特别推荐
顧獻樑教授是將西方現代藝術思潮引介進入臺灣的第一人,其思想影響了臺灣許多藝術家的創作思維與藝術生涯。 1959年8月,顧獻樑教授接受教育部的聘請,以藝術教育顧問的身分第一次來臺灣講學,1960年4月他再度受邀返臺後定居臺灣,為推動臺灣的藝術現代思潮與藝術教育,奉獻畢生所學長達二十年。六〇年代末七〇年代初的臺灣,正值經濟蓬勃發展之初,然而文藝活動等知識資源有限,顧獻樑教授除了清大、成大等多所大專院校任教,也書寫藝術論述、藝術批評等相關的文章,刊登於期刊、報紙或雜誌,甚至在士林自宅成立「新代藝術中心」,帶來西方現代藝術思想,推動了臺灣的美學意識,也帶入藝術批判的視野與活力,並且不遺餘力地支持協助音樂、攝影、文學、藝術等各種領域之年輕創作者。 在故藝評家顧獻樑教授去世四十多年後,《多寶格開箱——顧獻樑文集》正式出版。由師母黃艷華女士整理並謄稿,挑選最精華的72篇文章,時間跨度從1944年在重慶書寫的〈新詩的問題〉,至1979年最後一次講稿〈中國繪畫的色彩與精神〉,內容涵蓋音樂、美術、文學、舞蹈、戲劇、建築領域。閱讀文字,,可感受顧教授對待藝術的嚴肅思維,對台灣藝文發展的關切,對後進的提攜與殷殷叮囑。畢生將藝術視為生命的顧教授,讀者可在此書中一睹其博雅謙和的風采。
顧老師與我/溫隆信 臺灣藝術教育的導師 顧獻樑/廖仁昌 記現代藝術的一位擺渡者/應詩心 引領臺灣現代藝術運動的啟蒙老師——追憶顧獻樑/陳其澎 引言——分類說明/應詩心 總論 種瓜得瓜種豆得豆——論我們有沒有文藝批評 文藝現代化和文化復興 「以美育代宗教」論文化復興——蔡元培先生百年誕辰紀念 科學中化 傳神 自由 理想——寫在國際造形藝術臺北展前夕,歡迎國際造形藝術協會會長田中健三先生暨日本代表團訪華 Abstraction, Freedom, Ideal 綜合評論 三十年後的藝術 國際文藝中心組織——敬致海內外從事文藝工作的朋友們 小記者.大學者.其他——陳立峯、胡適等等 「美術」小而大,「教育」大而小——一九六三年高雄市「藝術節」慶祝會講話 從有所不為到無所不談——論「幽默大師」炒蛋罵畫 觀光事業需要學術與藝術配合,不能僅從技術著眼——三項急務:成立中華民國博物館,加強表演藝術的教育和訓練,提倡陶瓷的藝術工業 「合璧」談何容易?——簡稱訪美藝展 「裸體藝術問題」座談實錄 「文字藝術」第一類:包括韻文(戲曲在內)與散文(小說和隨筆在內) 韻文 新詩的問題 曹霑《石頭記》——沒有曹雪芹,沒有高鶚! 研究曹霑《石頭記》的學問:「曹學」創建初議紀念《紅樓夢》作者逝世二百周年 論禁書——關於郭良蕙女士的近作《心鎖》 「平面藝術」第二類:包括繪畫、書法 繪畫 中國繪畫往哪裡去? 中國繪畫的色彩與精神——顧獻樑教授的最後演講 教「詩」「畫」帶路,迎接文藝「新」興——第一屆「現代藝術季」揭幕辭 古藝術品運美展覽蠡測 歷代名畫引勝第一〈宮樂圖〉 清明上河圖卷 代表美國畫「紐約派」初引 論巴西代表女畫家達雅——流動 感動 生動,雖然極陰柔,卻不輸陽剛 刮目相看一少年——寫在李雙澤首次繪畫個展前夕 為李雙澤破涕為笑——一名真正覺悟回歸的中國青年 李雙澤作品 柯錫杰第二次個人影展序 廖修平繪畫至上 油/版畫家廖修平:畫,人——在古雅的金銀紅綠裡,表現泱泱大國的傳統 版畫古國——中國 一個速「變」成功的例子——呂無咎君高雄畫展引勝 繪畫史上的一片新葉——《呂無咎畫選》序 曾培堯首次個人展序 劉生容第四次畫展序 劉生容——中日新畫因緣錄 畫壇新人陳正雄 「石」油畫家林勝雄——血,淚,汗之石 在愁苦中求全:論鍾慶煌——寫在首次畫展文「後」 論「焊畫」家李朝進——披戴著日月星辰,悠悠進行…… 入門和上路:她們已經找到自己——侯翠杏、林美珠油畫合展序 侯翠杏——更上一層樓 許坤成——發揮了新層次感的畫家 李朝宗及其「千彩絹印中心」 臺灣一位新絹印藝術家和他的事業的再生 他永遠帶我們進入奇境——彭泰一 蘇國慶——在中外古今夾縫中吟唱的畫家 古都:新藝術 Old Capital: New Art 讀王昭琳畫十年——從天真爛漫逐漸成熟 From Naivety to Maturity--Kathleen Wong Wu: 1968-78 書法 變,新意,新意境——論胡、喻近年的水墨畫 張杰開始「變」了 「造型藝術」第三類:建築、雕塑、陶瓷、其他 「文化沙漠」綠洲讚美 美術設計之夢——看第一屆中國美術設計展覽 高雄市急需「美術館」!——美術協會義不容辭的使命 現階段的中國大學建築教育 觀光教育和觀光事業——贈給華岡第二支觀光新軍 「世界名雕塑攝影展」引勝 廣告設計有關的課題 「服裝設計可以從中國藝術中吸取靈感」演講實錄 「表演藝術」第四類:包括音樂、舞蹈、戲劇 音樂 論批評和中國音樂之路 論製樂小集 再論製樂小集 新樂初奏序——一宗劃時代的嘗試 許常惠製〈葬花吟〉序 周文中——東西音樂「再」合流的砥柱 「知難」的女青年鋼琴家——楊璃莉 舞蹈 舊家池園裡三朵新鮮的花 一甲子舞蹈回憶線索——從大陸經海外到臺灣 王仁璐與她的白娘子 「不會走就想跑」——首屆巴西國際芭蕾舞競賽選拔評審經過 戲劇 《蠟梅》——臺北本記 蠟梅(劇本) 附錄 附錄一 中國藝術分類表/顧獻樑 附錄二 現代藝術的主題與分類/應詩心 附錄三 顧老師眼中的「藝評」——從顧獻樑文集分類和客觀的美學基礎說起/應詩心 附錄四 紀念文 戀戀不捨人世情/黃艷華 附錄五 驀然回首/王文進 感謝函/顧元樺、顧元櫳 致謝/廖仁昌 過去、現在與未來/從今時直到永遠
作者簡介 顧獻樑(1914-1979) 臺灣著名藝評家 ◆ 江蘇川沙鎮人——今上海浦東 ◆ 國立清華大學外國語文學系畢業 1935級。 ◆ 曾任昆明聯合藝專圖書館主任及教授。 ◆ 「國立敦煌藝術研究所」設計人、籌備人、研究員。 ◆ 重慶「第三屆全國美術展覽會」總編輯。 ◆ 於「哈佛大學、哥倫比亞大學」遊學期間,鑽研美術史、建築史、 ◆ 考古學、音樂史、舞蹈史、美術館學和博物館學。 ◆ 在紐約成立「白馬文藝社」,擔任社長。 ◆ 1959應教育部長梅貽琦和中央研究院院長胡適引薦,返臺開設藝術講座, 並巡迴各大專院校講授藝術史和繪畫史。 ◆ 1960行政院聘他為故宮博物院古藝術品首次赴美展覽的顧問,促使他 ◆ 返臺定居,決心為臺灣藝術界和藝術教育奉獻心力,並以此為職志。 ◆ 曾任教於「中原大學、成功大學、文化大學、實踐大學、淡江大學、 ◆ 銘傳大學、清華大學」。 講授「藝術史」、「藝術欣賞」等課程。 ◆ 於士林成立「新代藝術中心」。 ◆ 妻子:黃艷華女士,曾任紐約大型醫院心理治療師。 ◆ 長子:九九(顧元樺),現任美國大學哲學系教授。 次子:一百(顧元櫳),目前任職於美國銀行界。
客服公告
热门活动
订阅电子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