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购商品
书目分类
特别推荐
第1 部分 可持續發展與新類型公共藝術 第1章 社區的可持續發展 11社區的概念與定義...3 12社區的組成要素及基本特點...4 1.3可持續發展的概念與定義...6 1.4可持續性社區規劃.7 1.5可持續發展社區的維度...9 第2章 新類型公共藝術在社區中發生 2.1公共藝術介人社區...13 22新類型公共藝術的提出...14 23社區新類型公共藝術的發展...15 第2部分 社區新類型公共藝術 第3章 社區新類型公共藝術的研究發展 3.1從街區藝術轉向社區藝術...23 3.2新類型公共藝術的發生...24 第4章 社區新類型公共藝術的營造實踐 北京 4.1大柵欄更新計畫(2011-2016)...29 4.2北京家作坊(2008-2013)...36 第3部分 可持續發展的社區新類型公共藝術模式建構 第5章 新類型公共藝術介入社區營造的路徑 5.1社區營造的理論基礎..88 5.2社區營造的實踐發展...89 5.3社區營造工作的介入方法...92 5.4比社區藝術更重要的是連接人與人的關係...93 第6章 營造社區公眾生活與共用空間的模式 61新型生活方式下的專項規劃策略...98 6.2公共空間與社區景觀微更新...99 6.3社區記憶與鄰里關係塑造...102 6.4參與式社區營造和居民共建...106 6.5社群協調與社區自組織培育...109 6.6可持續的後期維護機制建設...109 第7章 構建社區可食景觀與康復花園的模式 7.1 社區花園發揮著維護城市生物多樣性、推進民主化、 增強社區凝聚力的作用...113 7.2美國紐約社區花園的可持續實踐...114 7.3基於朴門永續的社區可食景觀營建活動...121 7.4從可食景觀到活力社區...125 7.5從人的世界複歸到萬物自然...130 7.6從複歸自然到社區康復花園...133 7.7基於園藝療法的康復花園營建...134 第8章 規劃生態場域與城鄉新生活的模式 8.1以藝術為環境規劃生態場域...142 8.2助力城市轉型與鄉村振興構建城鄉新生活...153
範曉莉 設計藝術學碩士,江南大學設計學院公共藝術系副教授、碩士生導師(雙方向:環境藝術&公共藝術),江南大學美術館主管及策展人。研究方向為建築設計及其理論研究、城市景觀環境設計、公共藝術規劃與設計。 多年來從事建築學、景觀建築及環境藝術、公共藝術等專業教學工作,致力於景觀環境設計、公共藝術策劃與傳播、公共藝術裝置設計、藝術展陳設計等領域的理論與實踐研究;出版《建築設計初步》《城市景觀設計》《辦公空間設計》等教材,主持與參與教育部等多項科研專案,多次在國家重點核心期刊發表研究論文,曾獲江南大學“科技標兵”榮譽稱號。 近年來潛心研究社區公共藝術的營造實踐,如無錫市梅園公共藝術現場活動“聽春天來了”,以“因緣聚藝眾生關切”為主題的第二屆“長江上下:公共藝術行動計畫”無錫分會場專案“新類型公共藝術介入社區”。作為策展人,致力於宜興紫砂傳統技藝的傳承與發展,主要策劃江南傳統文脈系列展覽,如“藝·江南”“紫蘊江南——當代紫砂名家作品展”“格物致知”“築夢江南”“繪事後素三人行理論·繪畫展”“在路上——葛軍紫砂藝術及國際壺藝作品展”“和合至善——陳嘉全荷花系列藝術作品展”等,並作為主編出版相應多部藝術作品集。
客服公告
热门活动
订阅电子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