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购商品
书目分类
特别推荐
《周易》.《尚書》.《詩經》.《禮記》.《論語》.《孝經》.《孟子》這七部經典,各有其勝場,《詩經》是中國最早的詩歌總集,原本叫《詩》,共有三百零五首詩歌(並不包含還有六篇有題目無內容︱即有目無辭的詩,稱為笙詩),因此又稱「詩三百」。孔子說:「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也曾告訴他的兒子孔鯉:「不學《詩》,無以言;不學《禮》,無以立。」《易經》則也是經過孔子的繫辭傳及其演繹,才得以流傳至今,為世界最為難得的人類智慧之鑰,孔子也曾感慨的說:「假我數年,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矣。」足見這七部經典,各有其引人入勝的奧秘。 我們推出此「古文原典」的主要目的就是,建議大家「老實讀『經』」,先拋開瑣碎拉雜的校訂訓詁文字,直接接觸這七部主要經典的白文(即所謂的原文),要有「給我原典,其餘免談!」的大氣魄,有不會唸的字,則上網查一下讀音,真的不懂其義,上網查一下解釋,您會發現,您根本就可以「直通古人」,有八、九成文字是可以溝通無礙的,也先不去理會歷來名家的註解,以您自己的體悟為真,或許您會出現前人所未見的新境界,那才是屬於您的讀書心得和收穫,有如古人所謂的:「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 中國傳統智慧精華的這七部經典,也是修身養性的一門工夫,家中的孩童,如能及早接觸這部正知正見的經典,他的成長一定更為健全,不必擔心將來會走偏路;成年人無論是在商場奮,或在學術界鑽,天天捧讀,以此七經為養分,一定智慧大開,文思泉湧;而老來讀「經」,參酌了年歲的成熟經驗,體悟更為深遠;甚至供奉在家中神壇,也不會愧對我們列祖列宗的顏面。
代序 七經原典─全球華人的精神食糧…1 周易………………………15 繫辭上…………………………57 繫辭下……………………62 說卦……………………………67 序卦………………………69 雜卦……………………………71 尚書………………………72 虞書……………………………72 夏書………………………80 商書……………………………85 周書………………………99 附錄:《尚書書序》 …………136 詩經………………………138 ●國風…………………………138 周南………………………138 召南……………………………141 邶風………………………144 鄘風……………………………150 衛風………………………152 王風……………………………155 鄭風………………………158 齊風……………………………163 魏風………………………166 唐風……………………………168 秦風………………………171 陳風……………………………173 檜風………………………176 曹風……………………………177 豳風………………………178 ●小雅…………………………181 鹿鳴之什…………………181 白華之什………………………185 彤弓之什…………………187 祈父之什………………………190 小旻之什………………………195 北山之什…………………200 桑扈之什………………………204 都人士之什………………208 ●大雅…………………………211 文王之什…………………211 生民之什………………………216 蕩之什……………………221 ●頌……………………………229 周頌………………………229 清廟之什………………………229 臣工之什…………………231 閔予小子之什…………………233 魯頌………………………235 商頌……………………………237 禮記《小戴禮記》………240 曲禮上第一……………………240 曲禮下第二………………248 檀弓上第三……………………253 檀弓下第四………………266 月令第六……………………………287 曾子問第七……………………301 文王世子第八………………………308 禮運第九………………………313 禮器第十……………………………319 郊特牲第十一…………………324 內則第十二…………………………331 玉藻第十三……………………339 明堂位第十四………………………345 喪服小記第十五………………348 大傳第十六…………………………353 少儀第十七……………………355 學記第十八…………………………359 樂記第十九……………………362 雜記上第二十………………………373 雜記下第二十一………………379 喪大記第二十二……………………387 祭法第二十三…………………395 祭義第二十四………………………397 經解第二十六 ………………410 哀公問第二十七……………………411 仲尼燕居第二十八……………413 孔子閒居第二十九…………………416 坊記第三十……………………417 中庸第三十一………………………422 表記第三十二…………………429 緇衣第三十三………………………435 奔喪第三十四…………………438 問喪第三十五………………………441 服問第三十六…………………442 間傳第三十七………………………443 三年問第三十八………………445 深衣第三十九………………………446 投壺第四十……………………447 儒行第四十一………………………448 大學第四十二…………………451 冠義第四十三………………………456 昬義第四十四…………………457 鄉飲酒義第四十五…………………458 射義第四十六…………………461 燕義第四十七………………………463 聘義第四十八…………………464 喪服四制第四十九…………………466 論語………………………………468 學而第一……………………468 為政第二…………………………469 八佾第三……………………471 里仁第四…………………………473 公冶長第五…………………475 雍也第六…………………………477 述而第七……………………479 泰伯第八…………………………482 子罕第九……………………484 鄉黨第十…………………………486 先進第十一…………………488 顏淵第十二………………………491 子路第十三…………………493 憲問第十四………………………496 衛靈公第十五………………500 季氏第十六………………………503 陽貨第十七……………………505 微子第十八 ………………………508 子張第十九……………………510 堯曰第二十 ………………………512 孝經(今文本)………………513 孟子 ………………………………520 梁惠王章句上 ………………520 梁惠王章句下……………………524 公孫丑章句上 ………………530 公孫丑章句下……………………535 滕文公章句上 …………………539 滕文公章句下………………544 離婁章句上………………………548 離婁章句下…………………554 萬章章句上………………………559 萬章章句下…………………564 告子章句上………………………568 告子章句下…………………573 盡心章句上………………………578 盡心章句下…………………584
客服公告
热门活动
订阅电子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