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家慶荷自從寫了一本描述屠殺的書之後,就開始做噩夢。她曾經計劃和攝影師朋友仁善一起拍攝和夢境有關的紀錄片,但後來仁善為了照顧母親而回到濟州島。
冬季的某一天,因意外住院的仁善,請求慶荷立即前往濟州的家裏照顧她的小鳥。慶荷在暴風雪中歷經千辛萬苦,終於到達仁善的家,她在那裏看到了仁善的家族史,那是七十多年前在濟州發生的平民大屠殺:濟州島大屠殺。
仁善的父親因失去全家人而悲痛欲絕,但還得在監獄裏度過十五年;她的母親則同時失去父母和妹妹,連哥哥也生死未卜,只能和姐姐兩個人相依為命。在屠殺之後,仁善的母親爲了尋找哥哥的行蹤,數十年來沒有放棄進行平靜的抗爭……
在暴雪中孤立的黑暗房屋中、在微弱的蠟燭下、在光與暗之間、在成千上萬永恒緩慢下降的雪花中,她們懇切地思念已經不在這裏的人。
編輯推薦
1諾貝爾文學獎熱門提名人選、亞洲首位布克國際文學獎得主 韓江《少年來了》後調竭盡全力書寫生命續章。
如果說寫《少年來了》時,噩夢或死亡深入我的內心經歷,那麽寫這部小說時則是自己從死亡走向生命的經歷。我認為這本小說拯救了我。――韓江
2 再次書寫國家暴力和大屠殺主題,以濟州島大屠殺為藍本。
獻給我們的感覺、存在和良知。
斷氣的嬰兒、沖散的屍體、傾瀉而下的子彈、枕頭下的鋸子和眼珠裏燃燒著火花與煙灰
3韓國前總統文在寅難以釋懷之作,大山文學獎 金萬重文學獎雙獎加冕。
那些看似風和日麗的午後,遠處竟下著暴雪;如今穩妥踩著的土地,數十年前曾是血染之處。
我讀了韓江作家的長篇小說《不做告別》後久久不能釋懷。
聆聽真心傳達的故事,深深體會到了事件的失落與痛苦。韓江特有的細膩描寫,如夢似幻,飽含隱喻,令人感動不已。承受了家人冤死、人生坍塌的親情之愛太過痛苦,太過懇切。只有極致之愛,才是找到湮沒真相的希望。
——韓國前總統文在寅
《不做告別》將光州與濟州相連交融,深情悼念那段埋藏於現今生活之下的血色歲月,表達了永不告別的堅定決心。
——大山文學獎頒獎詞
這部長篇小說將紮實的故事劇情與卓越的小說技法精彩融合,是一部傑作。
獨一無二的美學倫理觀,超越了宏大敘事與意識形態沖突的表象,作家沒有止步於揭露、批判集體暴力之惡,而是執著追索歷史經驗的核心,即生命的表征與意義。這般文學精神令人讚嘆。
——金萬重文學獎頒獎詞
睽違五年,韓江在本書《不做告別》再度以國家暴力為主題,文中投射自我,虛實交錯。即便描寫熾熱悲劇,充滿哲思的文字始終冷冽、靜謐,如帶血的冰,卻也因此讓人看清血跡穿透擴散的痕跡。她筆下的角色常是柔弱的,像高墻旁微弱蒼白的雞蛋,但韓江總賦予這些人物堅不可摧的殼,並在黑暗中孕育良善與勇氣。
同以政治暴力事件為軸,若說多方陳述構建的《少年來了》是由各色顏料塗抹成畫,《不做告別》則像小心翼翼撥開灰塵,找回畫作已有些黯淡風化的當時面目。隔著距離,似帶一層霧面,但不減暴戾,畫面也漸漸鮮明。歷史尚未翻頁,烙痕仍舊滲血,韓江的文字始終鑲著殘酷美感,如廢墟裏的花,在斷壁殘垣中兀自清麗。這是她給予讀者的愛,閱讀這些文字像一次次集體創傷治愈,堅定地告訴人們——不要別過頭去。
因為當雪花落下時,我們或許能在一片頹唐中,找到那朵柔弱卻堅韌的花。
——作家彭紹宇
4 精美裝幀,夢幻合作
韓語翻譯名家盧鴻金教授潛心奉獻譯文。人氣插畫師李全玙&GraciaxMarquez以不同視角繪制雙封面,外封槍林彈雨中的少年,燙珍珠白回憶回念記憶中的少年。內封海邊哀悼的黑色樹林,內封燙墨藍金如墓碑上的銘文祭奠逝去的靈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