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語盡處,必有意義如地火奔湧
前《Sample》總編輯葉梓誦 第一本個人文集
知識✕感性 科技✕文藝 從未對立
1876年,貝爾發明電話,以嶄新機器接收死後之聲;
1980年,羅蘭.巴特出版《明室:攝影札記》,探討影像如何留存逝者之愛。
關係的斷裂,以及對他者的思念,使科技和文藝發展有了交集。如果說,急速變動的時代,訊息消隱於通信的洪流,嘗試接通未知的另一端,或會有專屬於我們的方式?
從林夕的歌詞切入德希達的理論;
閱讀卡爾維諾、湯姆.麥卡錫的小說;
解構基斯杜化路蘭、濱口龍介的電影;
聚焦羅蘭.巴特的寫作,探討書寫和重讀,如何成為哀悼的出口。
《斷層路徑》(Faultlines)是葉梓誦首本個人文集,收錄31篇散文 / 札記 / 評論,思考溝通、記憶和哀悼等主題。在旁徵博引的同時,仍不乏對香港城市經驗的省察,日常的散步和小巴行程,化作承載情感的對象。
書名的關鍵詞「Fault」標示過錯與缺陷,同樣是指地層之間的斷裂,也是電路上的異常與故障。裂縫鑽深,就抵達意想不到的地方。如是,書名所謂的faultlines,正正指向了錯誤的話語、錯落的地層、錯駁的線路。覺察這些區隔與間隙,就有了跨越的必要。
「若有斷層,也就可以相信,兩端有接通的可能」—或許,碎片化的生活成為交流的阻隔,但若能解讀種種媒介的密碼,則未必不能跨越絕境;靜聽事物的細微雜訊,重組文本的碎片,仍可創造出這世代的抒情路徑。
好評推薦
陳夏民、謝曉虹 專文引路
羅貴祥、米迦@Happy Kongner、徐晞文、沐羽 同頻推薦
好評推薦
「梓誦那些最打動我的文章,在引入了前人知性光芒的同時,並沒有犧牲作者本身敏銳的直覺與感受力;而那些『私人』事件,在他靜默的凝視中,又漸漸地與他自己拉開距離,顯影成另一種存在。」—謝曉虹(作家,香港浸會大學人文及創作系副教授)
「就算理智接受一段關係就此結束,但胸口所感受到的痛楚——那種被挖空了的,無法適應當下而不斷回望的心情又是怎麼回事?這,或許就是葉梓誦想要透過一整本書的篇幅來分析、理解的感受。」—陳夏民(逗點文創結社總編輯)
「一直都有追看葉梓誦主編、構思前衛的Sample,卻不知道原來他曾寫下這麼多哲思美妙的文章。在這本集子裡,他寫與他一起成長的愛犬『大師』;比較德希達寫貓,更加感人細緻,亦更全面地觸及動物的感受,既富有人與動物糾纏難捨的哲理與情感,又不乏黑色幽默。」—羅貴祥(作家、學者,香港浸會大學人文及創作系教授)
「梓誦的散文集《斷層路徑》所敘的是各種文化意象, 從德希達到濱口龍介、從林夕到羅蘭·巴特,寫科學寫鬼魅也寫情感。(……)梓誦之生花妙筆,便是把理論與情感融為一體之文化精粹, 恰巧體現到如此世道,文字仍有力量,文化也是。」—米迦@Happy Kongner(媒體創作者)
「《斷層路徑》無疑是廣義的悼亡書,每個篇章都可以視為一封在扭曲地形的大地震後致離去者的瓶中信,既宣示「此曾在」,同時透過指認地震的後遺,建立一套不斷繁衍意義的符號系統。災難過後,所有詞語都沾染了另一重意義,城市佈滿記憶碎片,作者就在我們眼前進行一項重新詮釋每一個詞語的龐大工程。」—徐晞文(翻譯)
「葉梓誦將封存在內心實驗室的軟弱男孩投影出來,深情、敏感、孤獨而單純。他似乎在說:這遠不是我的全部,但可以逼近我的最好。最好即是系統,形式銜尾思想。這也有可能會是讀者近年讀到的最好,作者拆散理論,如若當年理論拆散了他。」—沐羽(《煙街》作者,台北國際書展大獎首獎得主)
|